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林建宁:壮大粮食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15:04 人民网

  “民以食为天”。粮食事关百姓稳、天下安。粮食经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2002年我市由粮食主产区转变为粮食主销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围绕壮大粮食经济,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粮企增效的目标,立足实际,从粮食的特殊属性和一般属性出发,按照“该管的管住管好,该放的放开放活”的思路,采取“政府调控、市场运作、强化服务、确保安全”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深化粮企改革,实现由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转变

  国有粮食企业是粮食市场的主导力量,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承担着政府宏观调控,保证粮食市场供应的责任;另一方面,又是市场竞争的主体,要按照市场规则参与竞争。但长期以来,国有粮食企业习惯于按政府计划收粮,靠国家补贴存粮,企业活力不足、亏损严重,财政包袱沉重、越背越大。国有粮食企业要实现由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的转变,就必须深化改革。粮食企业改革,既要遵循企业改革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其所承担的重要职责,用好“加减法”,使改革产生裂变效应,使粮食经济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一)及时解决“三老”问题,使国有粮企轻装上阵。“老粮、老人、老帐”一直是压在国有粮食企业身上的大包袱,使企业抬不起脚、迈不开步。2002年前,我市粮食系统库存1998年以前的“老粮”7.1万吨,在职“老人”1800多人,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老帐”1779万元,政策性潜亏达4300万元。部分企业常年停产,“三金”欠交,职工下岗,上访不断。在解决“三老”问题上,我们一是抓住2002年小麦市场行情较好的时机,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充分调动粮食购销企业的积极性,当年将库存“老粮”全部顺价销售完毕。政府注入871万元资金,激活了8346万元的粮食沉淀资金,每年减少财政补贴469万元。二是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股份制公司、创办农村“粮食服务社”、开发城乡经营网点等措施,转换职工身份,分流安置职工1350多人。三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老帐”从企业剥离,设立专户,进行了挂帐停息处理。“三老”问题的及时解决,使国有粮食企业卸掉了包袱,轻装上阵。

  (二)转换经营机制,整合粮企资源。一方面,规范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们根据粮食企业所承担的不同职责,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改革。对承担政府粮食调控职能的收储、加工、转运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国有独资或控股;对其它经营性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对扭亏无望的企业实行外资嫁接、租赁承包、破产关闭。全市70家国有粮食企业全部完成了规范改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整合资源,壮大粮企实力。第一,抓住粮食收储、加工、转运关键环节,采取化零为整、扩大规模、改造提升等措施,先后投资2300万元,使粮食收储中心、宝洋面粉厂、海庙港粮食物流中心等龙头企业的规模进一步膨胀。粮食收储中心年销售收入由2001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3.15亿元;宝洋面粉厂年加工量由3万吨增加到7万吨;2001年投资1600万元建设的海庙港粮食转运专用码头,年吞吐能力达到60万吨。第二,通过招商引资和综合开发,启动盘活了国有粮食系统1.8亿元的闲置资产,新建开发粮食经营设施3.5万平方米,使粮食企业的国有资产不断增值。

  (三)转变经营方式,主导粮食市场。一是发展订单农业,从“根”上掌握粮源。全市每年发展优质订单小麦20多万亩,占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的50%以上。二是变“等粮上门”为“上门收粮”,在市场上控制粮源。全市设立了粮食购销网点300多个,网点职工开着三轮车常年走街串巷上门收粮。三是搞活流通,形成粮食集散中心。发挥我市靠近粮食产区,交通方便的优势,加大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成为胶东半岛的粮食集散地。通过以上措施,国有粮食企业掌握和控制了全市粮食市场80%以上的粮源。

  深化改革,国有粮食企业个数减少了,资产增多了;国有身份职工减少了,粮食行业从业人员增多了;财政补贴减少了,国有粮食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增强了,主渠道作用发挥得越来越好。国有粮企每年实现利税均为改革前两年的1.5倍;职工年均收入由改革前的8000元增加到1.3万元;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由原来的8500万元增加到2.8亿元;全市直接为国有粮食企业工作的人员增加了1000多人。

  二、打破传统收粮卖粮格局,用“协会+产业”方式架起农企增收桥梁

  粮食产业是一个有机整体,“根”在粮食生产。传统的粮食生产、科研、流通环节相互分割,存在许多弊端:粮农只知种粮不知市场;农技部门只管技术推广不管粮食收购;粮食企业只在购销环节上“折腾”,收不到适销对路的粮食。国有粮食企业要掌握工作主动权,必须打破传统框框,重心前移,把割裂的粮食产业链连接起来,延伸到生产领域。

  (一)组建粮食产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我们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自愿参与、互惠互利”的原则,成立了以市粮食收储中心为龙头企业,科研、财政、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粮食产业化协会,在全市16个乡镇设立了12个分会,在500多个种粮大村成立了会员组,吸纳了10360个种粮大户参与,涉及粮田面积35万亩,占全市粮田面积的80%。粮食协会统一协调粮食龙头企业直接为粮农服务,用产业链把企业和粮农拉紧,组成“联合舰队”闯市场,增强了粮企和粮农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发展订单农业,使小生产联结大市场。订单农业不但能使粮食企业掌握粮源,更重要的是让粮农吃下了“定心丸”。为了促进订单农业发展,协会对粮农实行了“四统一”服务。一是统一供种。从省内外精选良种,播种前提供给粮农。二是统一技术服务。定期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无偿服务。三是统一订单收购。市粮食收储管理中心直接与种植优质小麦的农户签订收购合同,收购价格高于保护价10%。四是统一代存粮食。农民出售订单粮后的余粮,根据农民自愿,无偿为农户代存粮食,农民凭证可到当地农村粮食服务社就近提取原粮或成品粮,把方便送到农民家中。发展订单农业以来,无论是遇到自然灾害还是粮食价格波动,粮食龙头企业都能严格履行订单,赢得了农民的信赖。全市优质专用小麦订单户由2001年的40户增加到2003年的3万户,订单面积由3500亩增加到20万亩。

  “协会+产业”打破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的传统粮食产业格局,使企业和粮农组成了利益共同体,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粮食企业的自身经营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两年来,国有粮食企业累计收购订单小麦10万多吨,仅优质粮差价一项就增加农民收入3000多万元。

  三、发展现代物流,降低粮食经营成本

  以较小的投入换取较大的收益是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计划经济时期,粮食企业主要实行“包装存运、以存为主”的经营方式,成本高、效率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企业要成为市场的“主宰”,必须面对市场,发展现代物流,降低粮食经营成本。

  (一)推广“四散”作业,打造物流平台。围绕把我市建成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我们大力推广“四散”作业,在海庙港建设了10座总容量1.2万吨的粮食立筒转运库,在全市19个收储站配套了散装车辆和设备,实现了“散装、散卸、散运、散存”,大大降低了粮食流通成本。按年“四散”流转粮食20万吨计算,仅此一项,就可节省开支500多万元。

  (二)改革流通方式,“零”距离应对市场。一方面,按照粮源和流向,合理调整布局和库存,撤销了11个粮食收储站,做到不产粮的收储站基本不存粮,粮源主要集中在交通要道和靠近沿海的收储站仓库。另一方面,减少中间环节,实行“直达式”入库。全市农村粮食服务社收购的粮食,一次性调运到指定的库点,减少了中间环节。采取以上措施,每年可节省费用开支200多万元。

  (三)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效率高、成本低,是粮食物流发展的方向。我们投资100多万元,开发了粮食收储管理信息系统,市粮食收储中心与农发行、各收储站以及国内大型用粮企业直接联网,实现了网上签约,网上资金结算。

  顺畅的物流平台,极大降低了流通成本。近两年来,全市共向国内各大中城市销售优质小麦30多万吨,节省开支近1000万元。

  四、采取“四藏”措施,确保县域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粮食经济的底线,县域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在确保县域粮食安全上,我们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

  一是保证粮田面积,实现藏粮于地。我市现有86万人,按每人每年拥有粮食400公斤计算,确保县域粮食安全每年需粮食34.4万吨。据此,我们针对全市低山、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的实际,确定了“粮食、林地、经济作物三个三分之一”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全市规划了30万亩吨粮田作为基本粮田,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雷打不动。同时,采取多项措施,鼓励粮农多种粮食。

  二是强化政府储备,实现藏粮于府。根据国家关于地方粮食储备的有关规定,按保证供应6个月、每人每月15公斤口粮的标准,确定了3.3万吨的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并于2002年足额配齐。同时,集中财力,按1:1.5的比例落实到位了1190万元粮食风险基金。为加强储备粮食管理,建立了60多人的地方储备粮专业管理队伍,按照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和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的要求,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

  三是鼓励农民存粮,实现藏粮于民。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真正实现粮食安全,仅靠死看硬守有限的储备粮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实施“藏粮于民”工程。针对我市农民有存粮习惯的实际,我们因势利导,鼓励农民户户存粮。全市24万个农户储存粮食25万吨,户均存粮1000公斤以上。

  四是搞好加工流通,实现藏粮于市。我市每年工业和商业用粮达22万吨,本地仅能供应14万吨,缺口8万吨。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与省内外部分粮食产区县市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每年从这些地区购入粮食11万吨,生产加工的食品、饲料等产品每年外销达5万吨,既解决了产区的粮食销售问题,又满足了本地需求。同时,每年还购进大米等粮食5万吨,进行品种调剂,满足了市场供应,繁荣了粮食市场。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2002年4月,胶东半岛遭遇了百年不遇的低温冻害,我市90%的粮田受灾,小麦减产5成以上。由于农民手中有粮,没有引起粮食价格波动。2003年“非典”期间,我市面粉价格刚有抬头,我们迅速采取行动,开仓放粮,在很短的时间内稳定了市场。近几年来,虽然国内外粮食市场时有波动,但我市始终保持了粮食市场稳定,民心稳定。

  五、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提高土地综合产出能力

  在有限的土地上,要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壮大粮食经济,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近几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力实施“金种子工程”。种子是粮食革命的关键,一粒种子可以改变整个世界。多年来,我们千方百计支持民营种业企业加快发展。目前,全市民营种业科技企业达到18家,在“全国种业50强”中我市独占3家。2002年以来,我市共培育小麦、玉米等粮食优质新品种20多个,引进推广优质小麦品种9个;制种基地达到24万亩,其中市外基地18万亩。登海种业集团的“掖单13号”玉米良种选育与推广技术,荣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金海种业培育的“金海5号”玉米良种创造了国内新的夏玉米高产纪录。目前,我市培育的玉米良种每年在全国推广种植9000多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40%以上。

  (二)创新种植方式。在确保基本粮田面积的前提下,我们对一些农民有种菜习惯,又适合种粮的地方,推广了粮菜轮作,发展立体农业。目前,全市粮菜轮作面积达到7万亩。粮菜轮作使农民既有粮吃、又有钱花,土地综合产出效益大大提高。

  (三)搞好农业科技服务。市政府统一组织农业、粮食、宣传等部门,对粮农实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农业科技服务。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农业科技服务热线”,设立了2000多个热线联系户(点);开通了“小康网站”,在电视台开辟了“农业科技天地”、“农民奔小康空中学院”栏目;在订单基地集中推广了“精量半精量播种、氮肥后移、均衡施肥、垄作节水、病虫害防治”5项新技术。农民坐在家里、站在田头,便可知天下粮情,得到免费培训和无偿服务。

  在实施科技带动战略的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强农村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投资10多亿元,完成农田基本水利工程4000多项,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全市新增蓄水能力7000多万方;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县乡路硬化率由2000年的26%提高到90%;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每年可减少农村用户电费支出1800多万元。

  农业科技的有效推广和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提高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两年来,全市小麦单产提高了100公斤,共增产粮食4万吨,直接增加农民收入6000多万元。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粮食是人心稳定、社会稳定的最基本物资,它和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一样重要。构建完整的粮食产业链,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壮大粮食经济,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有利于确保粮食安全,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共莱州市委宣传部供稿)

  作者:莱州市市长林建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