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靶子:又一司长落马 专家型官员有权就变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16:33 人民网

  评说由头:

  孙鹤龄被开除党籍 又一专家型高官因贪落马

  近日,一则关于“农业部财务司原司长孙鹤龄因违纪被开除党籍”的消息被媒体广泛报道,孙鹤龄的具体违纪行为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帮助某股份公司上市后,违反规

定,为女儿购买该股份内部职工股获取巨额非法利益”。据了解,已经离退多年的孙鹤龄,此前不仅是一位司局级高官,而且还是颇有学术能力的财务专家:“在财务会计和企业管理方面多有著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中国农业会计学会、中国农村金融学会等学术单位都有兼职。

  推荐参考:

  笼罩在“专家”“学者”光环下的官员,其学问再大、知识再权威,他也首先是一个“理性经济人”,同样会有七情六欲、私心杂念,也就是说,面对权力带来的欲望和诱惑,知识和学问并不具有特殊的腐败免疫力。因此,“专家”头衔不仅不能成为放松乃至豁免权力监督的借口,反而应该是加强管制的理由,因为既然他们谙熟专业内情,正面作为的效能固然大,可一旦腐败起来,危害同样十分巨大,而且手段会更隐蔽――孙鹤龄离退多年才案发,李达昌主动辞职后才牵出腐败内幕,都是很好的证明。

  科研人员想做官,官员们也想显示“学问”,所以才有了“官员型专家”和“专家型官员”的出现。前者是先做学问后做官,图的应当不是学术本身的价值;后者是做了官员再弄学问,到底是真学问还是假学问,怕也只有为官者内心才最为清楚了。然而,正是在这种学术与权力联姻的背后,一本本打着“创新”旗号却无多少创新价值的作品招摇过市。最后,受到伤害的不是权力,而正是在权力之下龟缩着的“学问”,这样的学问又岂能“赶英超美”、独步天下?

  笼罩“权力容易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力趋于绝对的腐败”,普通的公共权力如此,与知识、学术相结合,以“专家”为标榜的权力,更是如此,因此强化权力监督,不让“专家型”“学者型”之类的眩目名号蒙蔽了对各种滥权行为的应有警惕之心,笔者以为,应该成为“专家型官员腐败频发”现象,给予我们的最大警示。

  编辑点题:

  专家型官员往往在老百姓心中的印象较好,可接二连三的专家型官员的落马揭示了什么样的问题?专家型官员是伪君子,“有权就变坏”?如何看待专家型高官的腐败?欢迎网友发表看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