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山间铃响马帮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17:40 北京晚报

  本报特派记者龙露山西报道

  马帮茶道·背景

  300多年前云南普洱贡茶开始进京,在云南产地上驮时有些是生茶,历经五个多月不同地域和不同气温下“自然发酵”,其色味“誉享京华”。1839年,由于战乱和清政府的败落

,云南马帮进京献茶中断。

  166年后的今天,为了再见普洱茶这一神奇的品性,5月1日,一支独特的云南马帮从云南走向北京,历时5个多月,穿过6个省市,让普洱茶这一“马帮运途后发酵”的传奇品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今年5月1日,一支由120匹骡马,42位马锅头(马夫)组成的马帮茶道———瑞贡京城大马帮,驮着3000公斤地道的云南普洱茶叶重走茶马古道,翻山越岭,横跨6省市,历经8000里路,将于10月中旬到达北京八大处,沿途宣传云南文化,通过义卖茶叶为沿途各省捐助一所希望小学。9月23日2时15分,大马帮已行程3417公里,到达山西太原南郊小店区。

  马帮茶道·夜行

  两三分钟穿越汾河大桥

  22日晚上11时,记者来到太原,在城北郊一片空地上找到了大马帮,40多名马锅头大部分已经休息,黑暗中,在草丛中能看到矮小的颠马在吃草。只有马帮贡山队的11人围坐在篝火旁聊天,藏族马锅头林桑告诉记者,整个大马帮中有11个少数民族。他已从家里出来5个多月了,以前从来没有走过这么远的路,可他不后悔,因为再有10几天就可以到北京了。

  正说着,只听到一声呼哨,林桑说,马帮要出发了,因为要经过太原城郊到城南,所以只能晚上走,这样不影响交通。说着,他踩灭了火堆,并用湿土盖好。记者看到,整个马队都迅速行动起来,马锅头把茶驮放到马背上,收起蓑衣,盖在茶驮上。不到10分钟,115匹马已排成一队,足有一公里长。

  还差几分钟就是23日凌晨了,马帮在一片铃声中出发了。记者一路随行,马帮的行进速度很快,我们几乎要一路小跑才能跟上。可马帮的马和马锅们仍然保持着原有的速度,过路口,穿街道,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

  负责大马帮行程的蔡国荣说,马帮今天要从城西绕到城南,这一路走来,恐怕最难走的就是这里了,因为太原的车太多,路口也多,马队很容易被冲散,所以要加倍小心。

  零时30分,马帮来到汾河大桥,蔡国荣和司机小王走下指挥车,来到桥旁的两个路口,向过往的司机说明情况,司机们都很配合,将车停在路边,等待马队过桥,马队在马锅头的带领下行动迅速,只两三分钟就穿过大桥。

  蔡国荣说,这一段有10几个红绿灯,五六个左转弯儿都要这么过。寂静的暗夜,一边是高楼大厦,穿梭的车辆,一边是古老的马队。

  马帮茶道·休整

  顾不上吃饭急忙休息

  2时15分,马帮终于到达城南的一片高地,高地上有茂密的蒿草,115匹马整齐的排成一队后,马锅头将茶驮抬下来放好,在地上钉上马桩,将马三五匹一群拴在马桩上。这时马帮的餐车已做好饭,可有的马锅头已太累了,顾不上吃饭匆匆支起帐篷休息了,吃饭的只有10几个人,10几个人用馒头就着酸菜炒土豆,吃得很香。到2时50分,蔡国荣安排好值班,让其他人赶快休息。他说,大马帮要在此休整一天,因为要在太原举行义卖和表演,下午才从太原出发赶往五台山。

  马帮茶道·探秘

  在马帮马比人吃得好

  蔡国荣说,他们这次来北京,光马掌就带了一万多副,马帮每天要消耗600公斤饲料,平均到一匹马身上是18元,比军马的标准高3元,而马帮中每人每天的伙食才10元。马帮一天要用15吨左右的水,这样才能保证马的饮用,才能保证每个马锅头和工作人员能冲个凉水澡。冲澡只能在补给车上,补给车有三辆,一辆装帐篷,一辆是餐车,一辆就是水车。

  最后,蔡国荣告诉记者,在马帮中还有一名特殊的成员叫“马翠花”,是条3岁的小黑狗,名字是路过昆明时,一名媒体的记者起的。它也和马帮一样,一路走来,并忠实地看守着马队。

  马帮茶道·人物

  马队中唯一的女马锅头

  格达娜,藏族、47岁、赶马25年,她是马帮中唯一的女马锅头。格达娜的马曾多次经历风霜雪雨,翻过独龙江丫口。

  这次贡茶进京,格达娜是当之无愧的人选,可她的两个儿子让谁去只能根据格达娜的意见来确定。但格达娜的小儿子阿古地这时却让大家犯了难。阿古地刚新婚不久,格达娜想让他留在家里照顾家人。阿古地犯倔道:“不让我去的话就一匹马也不能牵走”。最后,格达娜妥协,这支马队也就成了马帮中唯一一支由母子三人组成的马队。

  去往城南小店区的路上,格达娜不时唱着家乡的山歌,她说,歌词是保佑人和马匹都平安的意思,这回她要唱着这些歌进北京了。她说,不仅是在大马帮,就是在贡山也只有她一个女马锅头,因为其他妇女怕走夜路,她就不怕,她喜欢马帮风餐露宿的生活,她也习惯了这种生活。所有马帮的人都习惯这种生活,他们宁愿和马住在一起,住在野外,也不愿住宾馆大厦,因为他们喜欢无拘无束。

  马帮茶道·送别

  以后还要回来看看“战友”

  在城南驻地小店区休息时,马锅头林桑说,炅底是他们贡山马队一匹马的名字。炅底今年已经13岁,常年的奔波生涯让这匹老伙计已显疲态。通过几天来的观察,炅底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照这种势头走下去,一定会累死他乡。

  基于这种情形,马帮在今天作出了一个不得不为之的决定,把炅底送给沿途老乡喂养,经过一段时间的歇息和调养,他的生命最起码还可以延续上七八年。

  一路打听,终于在霍州市白能镇陈村寻访到了一位曾养过骡马的老人。在得知马帮要把炅底送给他后,老人除了欣喜之外还带有一丝疑惑。当来龙去脉说清后,老人答应了接受这群来自云南陌生人的好意,也算是给了炅底一个安度晚年的好居所。

  一位共同跋涉了几千公里的“战友”就要离开马帮,蔡国荣部长临走时叮嘱了又叮嘱:一定好好对炅底,条件允许的话,今后咱们一定要来看看这位战友是否安好。梁向全是炅底的主人,就要分手,没有电视剧中那般丰富的煽情场面,静悄悄地,对着炅底的耳朵囔囔自语着只有他俩能听懂的信号,也许是道别,也许是珍重。

  蔡国荣说,从云南出发时是120匹骡马,42位马锅头,到太原只剩下115匹骡马了,除了炅底送人外,有三匹马没出云南就累死在路上,还有一匹马队中最好的马死在陕西皇陵的车祸中,而且在车祸中他们的一位马锅头也不幸身亡。死去的马匹都被马锅头们葬在当地,不幸身亡的马锅的骨灰是他亲自送回云南的。最后蔡国荣说,虽然在相隔几百年后的今天,马帮的行程依然是艰苦而危险的。

  网络编辑:张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