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提高教师素质关键在于教育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5日00:06 红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国民素质是关键;提高国民素质,加快教育发展是关键;加快教育发展,教师素质是关键。正如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在近日举行的“师德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指出的一样,教师队伍的素质关系着中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而当前教师队伍的主要矛盾恰恰就是教师的质量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人们已经把教师素质提升看作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由浙江省开始实施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可见一斑。

  浙江省教育厅决定从2005年暑期起,择优选拔1000名省级骨干教师、1万名市级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训,3年内对全省所有17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全部培训一遍。通过“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全员培训,不断更新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教育观念,全面提升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的确,眼下许许多多的学生仍处于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分数至上、教师霸权的氛围之中。学校教育被沦为简单的知识灌输和高难度的知识训练,素质教育喊在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校的教育功能正在被淡忘,人的尊严、价值、生命质量消失殆尽,人的情感、地位、生活品质荡然无存。更加之少数教师的道德沦丧,折射出教师质量的问题更显突出。

  基于这样的思考,提升教师素质就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业了。当前教师质量不能满足中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一个无可讳言的事实。但如果仅仅从教师队伍这方面去找原因,可能会忽略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因为只要仔细探究,就不难发现:教师队伍质量的不如人意,除了教师个人的道德操守和职业素养这些原因外,主要是受限于现行的教育机制。事实表明,哪怕仅仅是教育机制缺陷所导致的教育失真和失范就足以摧毁人们对于教师和教育的信心。

  首先,高考、中考指挥棒的设限。现行教育体制的“应试教育”可谓一大顽症,教师是最直接深受其害的一类。老师们谁愿意将学生只当成知识容器的?谁愿意只在考分上大做文章?几乎所有的教育者都明了,只有通过轻松活泼、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才可以教出有理想、会生活、能力强的学生。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分数决定一切,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成了教师的法宝。为了出“成”结“果”,谁与考试指挥棒叫板,无疑就是砸自己的饭碗?试问,有几个老师能够和敢于这样做?如果不对越减越负的“应试教育”做根本性的变革,教师怎么能够提高素质?在现实教育机制下,也许教师宁愿造就肉质疏松、吃一斤长一斤的“白鸡”,也无力去培养营养丰富、肉质鲜美的“本鸡”。

  其次,堪忧的教师群体生存状况。今年教师节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所与新浪网教育频道举行了一次教师生存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这不能说是妇孺皆知,也算是心知肚明。面对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厚望”重压之下,教师们哪有心思、精力来提升自己“质量”?哪有时间、空间来为自己充电?应而试之只是无奈选择。

  再次,“师源”质量的逐渐低下。据统计,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目前共有教师1275.77万人。其中,随着我国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生源问题日益突出,现在“找男教师比找对象”还难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也说明师资质量的源头问题了。试想,如果另有蹊径,谁愿意选择如此一份劳力劳心、待遇低下的职业呢?再者,现在师范教育的状况也不容乐观,一些师范院校早已忘本了,忙着“升格”,想着“创收”,大办非师范专业,取消师范生的免费读书、生活补贴等等。另外,随着教师资格的认定与录用条件逐渐“宽泛”,“鱼龙混杂”的现象也不难发现,无论是从量还是质都让我们隐约感觉到教师队伍质量在逐渐“淡化”。无怪乎学校在惊叹,现在的师范毕业生越来越不如从前了,甚至“南郭先生”也上岗了。

  综上所述,教师素质问题折射出教育机制的重大缺陷就是导致教师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什么时候解决教育机制问题,也许什么时候教师素质提升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当务之急是加快教育机制改革,把教育变成“人的教育”,形成有效的“素质教育”氛围,提高教师的待遇,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正本清源,严把教师准入关。

  (稿源:红网)

  (作者:孔永海)

  (编辑:杨国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