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旧四川的“花花”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5日03:57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 铁波乐 刘峰

  四川,雅称“天府”。自古为“水旱从人”的丰饶之区,既五谷丰登,也林木葱茏,花草鲜妍。在这片“花花”世界中,曾出现过许多与花有关的逸闻。

  浣花夫人的浣花野史

  相传唐肃宗至德年间,浣花溪畔的浣花村有个姓任的少女,自幼笃信佛教。有一天她在溪边浣洗衣服,忽然来了个又脏又丑、身上长满了疥疮的和尚,脱下一件又脏又破的袈裟,要求她帮忙洗一下。当时在溪边洗衣的姑娘另外还有几个,大家都很讨厌那丑和尚,只有任氏女二话不说,接过袈裟就洗,谁知她将袈裟在水里浣漂一下,水中便涌出一朵莲花,片刻之间,“百花满潭”,那和尚哈哈笑道:“涤却尘心莲花生,吉祥降与浣花人。”后来任氏女果然交上了好运,由一个村姑嫁给了剑南西川节度使崔旰,成了穿金戴银的贵夫人。

  结婚一年后,崔旰奉诏上京述职,由其弟崔宽暂代其职,泸州刺史杨子明便乘机作乱,围困成都,崔宽连战不利,成都危在旦夕,这时浣花夫人挺身而出,亲自披挂上阵,身先士卒,打败了叛军,捍卫了成都。捷报传到京都长安,满朝震惊,唐代宗为了褒奖她的破贼之功,封她为“冀国夫人”,她丈夫崔旰也被封为“冀国公”。成都人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在她的故居建了座“浣花夫人祠”,塑像祭祀。她生于农历四月十九,每年的这一天,成都府的官员都要率领官民前去拜谒,并到百花潭游宴赏花。这一活动代代相传,沿袭至清朝末季,形成一种成都人特有的风俗,叫做“浣花遨头”。

  一个美女和成都的简称

  另一个“美女和鲜花”的故事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在青城山纳了一位姓徐的美女为妃,徐妃酷爱芙蓉花,从家乡带了两株幼树,栽于宫中,第二年便满树繁花了。徐妃是个才女,触花生情,写了首《芙蓉调》:“去岁种花今已成,惊鸿倩影趁芳芬。天姿国色婵娟隐,丰韵疏枝云雀鸣。淡朗秋风窗前月,微馨夜露梦中人。君王若问奴心事,直欲芙蓉遍锦城。”孟昶见了此诗连声叫好,马上派人到青城山采了数千株芙蓉树,移栽到成都的城墙上。当时的成都围城四十里,每到金秋时节,满城姹紫嫣红,绚丽壮观,于是人们雅称成都为“蓉城”,称徐妃为“花蕊夫人”。

  北宋乾德二年(964),宋太祖派兵伐蜀,孟昶奉表投降,花蕊夫人作为俘虏被押送汴京。赵匡胤问她:“蜀国之亡,谁之误?”她马上回答:“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1(儿音厮)赵匡胤见她如此才思敏捷,惊羡不已,打算将她纳入后宫,却被其弟赵光义认为是“祸水”,留之不祥,一箭射死,演绎了一出哀婉的“艳血曲”。

  包弼臣之妖花园

  美女爱花,文人也爱花,但各人爱的不同:陶渊明爱的是菊花,崔殷功爱的是桃花,白居易爱的是梨花,周敦颐爱的是莲花,林和靖爱的是梅花;清末四川有个书画家包弼臣,爱的却是叫不出名字的“妖花”。

  包弼臣,字汝谐,南溪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青年时代便闻名远扬,更兼书画皆精,被四川学政何绍基誉为“叙州三杰”之一。他的书法师从翰林曾壁光,以魏碑为主体,却将魏碑的方笔变为方圆并用于楷书和行书,既圆润,又方整,结构潇洒,形态飘逸,但是外行却看不出此中奥妙。慈禧太后就很不喜欢,将他斥为“字妖”,使得他反而更加名声远扬,书画作品也身价倍增。

  他很爱花,但爱得与众不同。他以辛弃疾的“花不知名分外娇”为准则,只爱那些没有见到过的、自己叫不出名字、别人也叫不出名字的野草闲花。他经常会钻进深山老林,寻芳问艳,一旦找到了连当地山农都喊不出名字的植物,就奉若至宝,请人连根带泥挖到自家的花圃中。他的花圃不大,花也不多,稀稀拉拉只有十多种,有的花枝招展,又鲜又香,确实“分外娇”;有的却蔫笃笃的,灰不溜秋,难看死了,他照样像宝贝似的供养起来。他将这些没有名字的花卉统称为“妖花”,花圃名“妖花园”,并在园门上题写对联一副:“读离骚,饮美酒,方为名士;砚古帖,侣妖花,才算达人。”别人问他为什么要将那些花称为“妖花”,他说:“皇太后称我为字妖,我写的字是妖字,那么我栽的这些花自然便是妖花了。”

  包弼臣死于1919年,临终之前,他叫弟子们将那些“妖花”植于他的墓旁,道是“人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这真是一个至死不渝的风流人物!

  “花痴”尹昌衡

  清末民初,成都有几个老先生被人尊称为“五老七贤”,他们是:状元骆成骧、翰林方旭、翰林赵熙、翰林宋育仁、翰林陈忠信、翰林曾培、进士颜楷、进士邵从恩、举人徐子休、拔贡刘豫波、拔贡曾奂如,还有一位是没有功名却当过四川军政府都督的尹昌衡。这些“贤达”中只有尹昌衡才是跃马横刀的武人,却特别喜爱花草树木。他是辛亥革命中的风云人物,后来被袁世凯解了兵权,政界失意,晚年便附庸风雅,与那群前清遗老时常聚在一起,喝豆豆酒,饮盖碗茶,吟风弄月,谈古论今,过着悠哉游哉的闲逸生活。他解甲归田后,其部下刘成勋任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不忘旧情,拨了14万大洋作为补发给他的薪饷,他便用这笔钱在忠烈祠南街买了一块地,修了个新居,取名“止园”,表示他不问世事,“心如止水”。他还在园门上题了副对联:“闭门种菜英雄老,与尹论心松柏香。”他在辛亥革命中轰轰烈烈,将清室重臣赵尔丰都杀了,在对联中自称“英雄”倒也说得过去,但是说他“闭门种菜”就不确切了。止园占地18亩,建筑面积只占很少一部分,不到五分之一,其余部分辟为花园,广植花木,所以说种菜是假,种花才是真的。

  他的花园以金竹为墙,夹竹桃为篱,园内种了很多兰花、桃花、牡丹、菊花、桂花、梅花,一年四季花开不断。他专门请了个花工为他栽种浇培,使得满园鸟语花香,宛如仙境。那花工姓廖,泸州人,祖传四代都是花匠,所以由他栽出来的任何花木都与众不同。比如桃树,他首先将选好了的又大又红又成熟了的种桃连肉带核埋入粪土之中,尖头部位向上,再覆以肥土,到了春天开始发芽了,这时便要将小桃树连根带土移栽到别的地方,扦插移栽时要“宜阴忌日”,避免太阳直射。用这种方法种出来的桃树枝繁叶茂,花期最长,花色最艳,长的桃子又大又甜,如果同柿树嫁接,就成了一种杏香味的“金桃”,更加可口。

  他最善于嫁接,不仅将桃、李、杏互接,柑、橙、桔互接,林檎、海棠互接,还能使白梅与冬青互接变为墨梅,樱桃与贴梗互接变为垂丝,贴梗与梨子互接变为西府……通过嫁接了的花木,“花小者可大,瓣单者可重,色红者可紫,实小者可巨,酸苦者可甜,臭恶者可馥”。他有一套特殊的嫁接方法。

  尹昌衡还将一块菱形的花圃命名为“十二客坞”,里面栽了牡丹、梅花、菊花、瑞香花(又名锦薰笼)、丁香花、兰花、莲花、茶花、桂花、蔷薇、茉莉、芍药十二种花木。别人问他“十二客坞”是什么意思,他说这有两层意思,一是古人将牡丹称为贵客,梅花叫清客,菊花叫寿客,瑞香叫佳客,丁香为素客,兰花为幽客,莲花为静客,茶花为雅客,桂花为仙客,蔷薇是野客,茉莉是远客,芍药为近客,统称十二客,都是花中君子;另一层意思是我有幸被乡亲们列入“五老七贤”之列,刚好也是十二个人。他们都很清佳幽雅,我是个粗人,就算个“野客”吧。

  后来尹昌衡被刘成勋接到大邑县又住了几年。大邑的公馆没有成都的止园宽,他仍然辟了花园,广植花草树木。他还特别喜欢猫,黑色、白色、黄色、杂色,各色俱全,还有波斯猫,一共八只,所以他的花园叫做“八猫园”。

  御厨太监的“十友堂”

  民国二年(1913),资州(现资中县)城突然出现了一个神秘的老汉,走街串巷,行踪诡秘,最爱同一些书肆商铺和私塾老师打交道。他似乎有一种见人就熟的特殊功能,特别擅长交际,很快便同资州的各级官吏和富商绅士都拉上了关系。两年后,在离城两里的东元山上修了个东元寺。东元山原是一片荒山,辛亥革命时川汉铁路督办大臣端方在资州被杀,首级用石灰保着装入一个铁皮桶内抬到了武昌,尸体则葬在东元山的乱山岗中,第二年才由端方的亲家袁世凯派人把尸体运到武汉洪山寺与首级一起埋葬,而东元寺便修在端方临时葬身的地方。那神秘的人物名叫王照心,原是清宫中的御厨太监,辛亥革命后他被逐出清宫,到天津投靠原户部尚书荣庆,荣庆便告诉他端方是他表亲。端方有一部《石头记》原稿早期抄本,带到了四川,遗失到资州,所以荣庆便请王照心来到资州,寻找这部奇书。王照心是民国二年到的资州,民国六年荣庆便死了,于是他便在资州长住下来。他修的东元寺分为前后两个大殿,分别供奉着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燃灯古佛,他自任龛师。佛殿背后是一排精巧的花厅,厅前花圃中种着茶花、茉莉、瑞香、荷花、桂花、海棠、菊花、芍药、梅花、栀子花。他说这十种花是他的十个“花友”,茶花是他的“韵友”,茉莉是“雅友”,瑞香是“殊友”,荷花是“静友”,桂花是“仙友”,海棠是“名友”,菊花是“佳友”,芍药是“艳友”,梅花是“清友”,栀子花是“禅友”,所以他将那座花厅取名为“十友堂”。人们问他十个“花友”中为啥没有牡丹呢?他说:“牡丹国色天香,是花中之王,太高贵了,我一介草民,高攀不上1问话的人笑着说:“你连皇帝老倌、皇帝娘娘,各路司令、将军全都攀上了,就不要再说那些自命清高的大话了吧。”原来在他的东元寺大门两边挂满了木刻吊牌,上面龙飞凤舞写着“此系寺院严禁驻军骚扰,第二十一军军长刘(湘)”“风景名胜重地严禁骚扰破坏,四川陆军第二师师长陆军中将唐(式遵)”“怜恤民命同情民瘼尊尚民俗保护名胜严禁骚扰,四川边防军总司令李(家钰)”。在这里舞文弄墨的,除了刘湘、唐式遵、李家钰之外,还有邓锡侯、田颂尧、刘文辉、赖心辉、熊克武、罗泽洲、王缵绪、林云根、范绍增、汪泳龙等,这么多的乱世枭雄都被他巴结得心悦诚服,手段之高,非比寻常。

  王龛师死于1947年,有人怀疑他是把《石头记》的端方本找到了的,伪称是部佛经,埋在他的坟墓之中。

  和尚爱花只为禅

  严格说来,和尚是出家之人,看破红尘,四大皆空,是不应该存有爱、恨、喜、怒的,但是荣昌县福林寺却有一位法名“道高”的和尚特别喜爱花卉,在寺庙周围栽了很多桂花、黄桷兰,庙子中有个水池,他便种上了荷花,于是人们又喊他“花和尚”。

  花和尚俗姓张,年方四岁的时候就由其父亲背到福林寺出家,后来受戒于内江圣水寺莲峰和尚,然后又回到福林寺,住了70多年。文化大革命中清理阶级队伍,“革委会”为他定成分,但怎样定呢?他不是工人,也不是农民,不是商人,也不是教师,更不是军人。这可把“革委会主任”难住了,应该给他定个什么成分才合适呢?他便说:“农民的成分有贫下中农,渔民的成分有贫下中渔,牧民的成分有贫下中牧。我是吃斋拜佛的,住的又是香火冷清的小庙子,是佛教徒中最穷的和尚,我的成分就定个贫下中佛吧。”公社干部闻言有理,就在他的档案“本人成分”一栏中郑重其事地写上了“贫下中佛”四个大字。他欣喜若狂,没想到修炼了几十年,竟然修成正果,修到了这么一个古今中外只有他一个人才得到了的“佛位”。

  他收了个徒弟,是个考了三次大学都落榜的高中生,心灰意冷,一再要求他收留自己。道高师便说:“你是高中生,在过去相当于举人了。我出副对子,你对上了,我就收你为徒。”他出的对子是“马踏马蹄草”,那高中生想了好一会儿,忽然灵机一动,对以“鸡啄鸡冠花”。道高大喜,将他收为徒弟,取名“知尚”。

  离福林寺不远有个乡村中的中医老师,想用荷花制药,但全公社都没有,只有福林寺才有几十株,便同道高商量,愿用两百斤牛皮菜交换那些荷花。道高便问徒弟愿不愿意,那时正值生活困难时期,肚皮饿得瘪瘪的连裤子都拴不稳,现在有人用可以充饥的东西来交换那些中看不中吃的东西,当然是求之不得的美事,于是徒弟迫不及待地说:“宁要一窝牛皮菜,不要半塘芙蓉花。”道高听了大怒,骂知尚是孽徒,将其逐出师门。

  当天晚上,知尚翻墙进入寺内,偷偷地采了十多株荷花,留了一担牛皮菜给师傅。在知尚偷摘荷花的时候,道高是知道的,却闭着眼睛假装睡着了,让徒弟得手。对于那担牛皮菜,他赌气不予理睬,但后来饿慌了,还是放点盐巴煮来狼吞虎咽地吃了。对知尚也不再计较,让他依旧回到了寺庙里。

  1988年,道高师到了内江,住于西林寺和般若寺,逝世于2002年,活了103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