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软”一“硬”巧致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5日06:4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刘亮明

  9月的长白山秋高气爽,层峦叠翠,吉林省蛟河市就位于这山环水绕之中。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70元,今年至少还能增长9%。靠的就是“一软一硬”:“软”指黑木耳,“硬”指石材。

  走进蛟河市黄松甸镇河掌村农民王金强家的院子,数千平方米的庭院摆满密密麻麻的木耳菌袋,菌袋上厚实的木耳黑得发亮。“每袋平均能采干耳6钱多。今年能采2500斤干耳。”41岁的王金强说,靠政府在技术培训和贷款协调上的扶持,他家栽培了3万袋春耳,1万多袋秋耳,至少能有近5万元的收入。“如今,我们这里的农民富了,腰杆儿直了,连我们这儿的姑娘身价都变得高了,因为谁家娶了我们这儿的姑娘,就意味着谁家有了致富的技术和门路。”

  与河掌村相邻的花园村,45岁的农民孙旭正忙着在村道边建二层小楼。“我们这儿的木耳越来越有名了,楼建好后,楼上住人,楼下好做木耳生意。”孙旭的算盘打得精明。他家4口人,这两年每年靠栽培木耳能收入四五万元,加上他有制木耳菌种的技术,既能帮乡亲们致富,自己也能多收入2万元左右。“我们这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土地少,又贫瘠,市里鼓励扶持栽培木耳,绝对是为农民致富指的一条好路子。”黄松甸镇今年共栽培黑木耳1亿多袋,其他食用菌2000万袋,仅此全镇9000多农民就可人均增收近5000元。

  在蛟河市天岗镇,记者看到的又是一番火热景象:穿镇而过的302国道两侧,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材加工厂,各种各样的成品石材整齐地码放在厂院里、道路旁,来自四面八方购买石材的车辆往来不断。“我这厂子有6个原料品种,产品有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客户对品种有啥要求都能生产。”天岗北方石材有限公司经理刘顺指着五花八门的成品石材说。

  天岗镇素有“关东石材第一乡”的美称,区内饰面花岗岩储量达100亿立方米。过去,当地农民只是零星开采,既无规模,又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上世纪90年代末,蛟河市专门建了吉林天岗石材产业开发区。几年来,全镇农民办起的石材加工企业已超过200家,吸纳农村劳动力8000多人。石材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甚至还漂洋过海销到了日、韩、新加坡、美、德、俄罗斯等国家,每年的石材销售可实现利润7500多万元,人均可增收近万元。

  《人民日报》 (2005年09月25日 第六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