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资管理部门身份悖论阻碍股改继续深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01:42 东方早报

  早报首席评论员 李巨微责任编辑 魏英杰 刘景 任大刚

  过去一周,面对股改对价等同国有资产流失说“管涌”而出,试图维护改革平稳过渡一方小心翼翼论证以对价换得全流通对国有股的种种益处;而国资监管部门不予理睬,推倒市场预期,导致大盘狂泻70点。

  市场低位珍贵的数百亿市值灰飞烟灭让人疼心,其所打击的不仅是中小投资者,还有社保基金、保险公司、QIFF等机构。证监监管与国资监管部门公开化,改革“拦路虎”公然显身,各种市场关系将何去何从更令人焦虑。

  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博弈格局,我们一直认为证监会与国资委构成局中主线,它们主张的消长将左右股改方位与进程,甚至事关股改成败。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分析认为,国资管理部门“以与五部委‘意见’不一致口径鼓励对价创新,试图让国资股东在股改中少付对价意图昭然”。当时,衡量博弈力量消长,我们以为国资委态度将产生负面影响,但还不至于改变股市改革的整体态势。因为,一段时间以来,证监会已主导搭建起驱动股改的“沟渠”。而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改方案审核权下放到省级或计划单列市政府,增加了数十个博弈主体,有望促使地方国资大股东于“囚徒困境”下,按市场所接受方式与尺度执行对价。如此,改革于磕磕碰碰中尚能继续推进。

  事实再一次证明,利益主体强势到一定程度,“吃霸王餐”系本能行为,已经形成的市场价格机制对它们根本没有约束力。在过去两周里,或许感到仅靠“通知”约束各级各类国资股东效力不彰,国资委指责地方政府安排股改时间表做法“不切实际”、提出确定对价水平“六原则”、重新制订方案审核程序、批评送股比例较高公司同时表扬只作承诺公司———“组合拳”叠出。结合中小企业板国资公司方案难产所释放讯号,可以看出,国资委已打定主意对股改实施釜底抽薪———必须彻底满足其单方面诉求,否则改革难以进展。

  这一局面出现本身是股权分置症结于改革过程中的发作,唯一昭示的是,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国资股东与社会股东不平等地位必须破除。国有资产会因为股改对价流失吗?过去一周,包括证监会官员在内一批人手忙脚乱地帮国资委算账,依股改试点形成对价水平计,全部国有股只需支付约2000亿元成本,1.2万亿净资产所获得的市值则增大许多。但任凭你说得头头是道,国资大股东是惟有“只进不出”历史记忆的。掏真金白银购买预期一直是流通股股东的事,想让国资股东也加入此列,岂不是降低了高贵者身份?而且,这并非到手利益调整问题,所“买单”市场发展方向还必须按照资本市场应有规律驱除特权。游说能产生效果吗?

  股权分置改革是投资者纷纷“以脚投票”、市场濒死之际启动的。假设非流通股东不作实质性补偿即直接全流通,结果无疑是市场死亡。现在,出路在那里?

  我们认为,股改形势严峻,出路却不复杂。我们在此前的文章中就指出,国资管理部门既是利益主体又是监管部门的身份悖论如持续发酵,不加以遏制,是有可能阻碍股市改革整体进程的。现实明摆着,只有遏制这种双重身份的利益诉求,改革才可能步入正轨。而克制国资管理部门利用双重身份谋求利益最大化努力,最简单方式是剥离其实际拥有的批准国资股东股改方案权力。理由如下:依据股改试点形成的基本市场共识,上市公司制定方案并非无例可循;具体到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具体事宜上,证监会相对中立,不是直接利益主体,完全可以直接受理国资控股上市公司预案;如果一定要对国资公司股改进行专门监管,可安排其他部门承担———干脆让国资部门作为单纯市场主体参与讨价还价,同时对其按市场主体规定要求。

  不言而喻,能破除国资管理身份悖论的是决策层。透过种种似是而非说辞,决策层洞穿了股权分置这一资本市场核心症结,同意进行一场大变革。现在,改革遇到“拦路虎”,我们寄希望决策层再次洞穿症结所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