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抗战时期的柳琴戏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04:0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柳琴戏是个年轻的民间地方剧种,约有二百余年历史,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是艺人在花鼓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小调慢慢发展起来的,演唱内容多为反映农村生活的“小篇子”,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开始进入徐州等城市。

  徐州是中华民族在抗战初期抗击日寇入侵的前哨重镇。1938年3月23日,台儿庄战役爆发,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反法西斯战争的熊熊烈火燃遍整个徐州大地,许多

爱国文人名伶汇集于此,使柳琴戏剧艺术受到了战斗洗礼。

  新沂市棋盘镇在抗战时期是共产党宿北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1942年是苏北抗战最艰苦的阶段,这年10月,宿北县抗日民主政府将长期在农村流动演出的拉魂腔(即柳琴戏)艺人组织起来,集中培训学习。

  经过三个多月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艺人们纷纷响应政府号召,自动组成了新庆、同庆、永庆、大庆四个拉魂腔戏班,隶属宿北县文工团领导。四庆班艺术委员会主任季良奎,自幼学戏,刻苦认真,悟性好,善于吸收他人在表演上的长处,戏路宽广,对韵律有较深刻研究,演唱具有独特风格,在苏鲁豫皖戏曲界很有名气。

  演出剧目大多是自编自演,也有从新四军盐城“鲁迅艺术学院”传抄过来的,例如《减租减息》、《拥军拥抗》、《打鬼子》、《胜利在望》等二十余个新节目。

  四个庆字班时分时合,灵活机动,活跃在解放区的各村庄及敌占区的外围以及敌我夹缝地区。演戏时听到远处忽有枪声,便立即停止,疏散观众,在夜幕和庄稼地的掩护下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好在当时演出条件简便,他们随时随地都在做抗日宣传演出,深受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

  1947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宿北县政府做战略性转移北撤山东,四庆班暂时解体。艺人们有的返回家乡;有的则远走他乡继续演出,如季良奎率领王玉凤、王桂银等一大帮子人南下九江圩,后来又到南京下关地区坚持演出;徐茂银、周桂珍夫妻走到上海外滩演出,后来还在电影《武训传》中饰演了一对在街头卖唱的拉魂腔(柳琴戏)流浪艺人。

  柳琴戏剧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根据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而正式定名,早期民间称为“肘鼓子”,后因旦角在下句腔后面经常出现七度大跳的假嗓尾音又称为“拉魂腔”,流行于苏鲁豫皖接壤的广大地区。近20余年间,柳琴戏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新剧目创作、导演、与表演以及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都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9月26日 第七版)

  作者:于道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