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甄济培:出生入死杀敌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特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05:30 人民网-人民日报
甄济培:出生入死杀敌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特稿)(图)
甄济培近影。

  赵鹏摄

  本报记者 黄庆畅

  人物小传

  甄济培,82岁,河北唐县人,原北京军区炮6师政治委员。1938年2月参加革命,当过通讯员、司号员,历任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副政治教导员、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百团大战”、反“扫荡”、解放张家口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两次率炮兵分队参加国庆阅兵,接受毛泽东等领导人检阅。

  日前,记者走进甄济培老人在北京军区装备部干休所的家,迎面一个大大的中国结挂在客厅里,格外醒目。老人说,他特别喜欢中国结,“红红火火、团结一心”。将近3小时的讲述,老人一直坐得腰板挺直,偶尔会用手指在桌上比划着作战图。岁月并没能抹去军人的血性与豪迈。

  眼见鬼子烧杀抢掠,主动要求到战斗前沿

  记者:甄老,听说您的父亲是被日本鬼子害死的。您是为了这个才参军打鬼子的吗?

  甄济培:我到1945年底才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那时候抗战已经全面胜利了。一个同村的老乡告诉我,父亲踩上鬼子的地雷被炸死了。而我是1938年2月参的军。

  记者:那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参军的呢?

  甄济培:一开始,我参军就是图个吃饱饭。我没上过学,没出过村,每天打柴挑水,总感到吃不饱。1938年春节后的一天,我们村来了一支部队,后来得知是晋察冀军区3分区12大队。这支部队不打、不骂老百姓,不拿老百姓的东西,反而给老百姓挑水扫院,还给我们大米饭吃。于是我就有了参军的想法。部队的人说我太小,才15岁,不肯要。当时我也管不了那么多,就跟着他们出发了。

  记者:您那么小,到部队后觉得适应吗?

  甄济培:一开始,我是在机关当通讯员。所到之处,随地可见鬼子烧杀抢掠,老百姓苦不堪言。一天,我送信路过一个村庄,看见村头一家院子的门槛上,躺着3具尸体,旁边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呼爹喊娘,哭声把我的心刺得生疼。我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小鬼子赶出咱们国门!归队后,我要求下到连队,到战斗前沿打鬼子。

  紧急关头,假扮鬼子突出包围圈

  记者:您还记得第一次打鬼子的情形吗?

  甄济培:第一次参战,我们就大获全胜。1938年底,快过春节了,部队没有过年物资,连照明的煤油也没有。我们侦察到鬼子的“物资转运站”有刚到的油车,连长李金玉决定带领全连去偷袭。到转运站要趟过一条河,河水齐腰深,水面结了冰。大家都脱下了裤子过河,冻得牙齿“咯噔咯噔”响,冰碴子划得腿上都出了血。过河后,我们一路小跑。按连长分工,一排打鬼子,二排运油,三排警戒。半小时不到,战斗结束,我们拉着3大车煤油高兴而归。

  记者:在抗战经历中,您记忆最深的是哪次战斗?

  甄济培:1941年的反“扫荡”。当时敌我力量非常悬殊,鬼子对根据地进行“梳篦清剿”,企图尽快消灭我们。

  有一次,我们团被敌人逼到山上,鬼子沿着山脊从四周向山上搜寻,一路上叽里呱啦。当时大家清楚,硬拼硬打,肯定会吃亏。紧急关头,团长肖英堂决定部队成一路纵队,借助灌木丛的掩护从山谷穿出。前头部队刚出山谷,发现侧前方半山坡上一股敌人迎面而来。肖团长灵机一动,命令所有人员摘掉防空草帽,把以前缴获的小太阳旗挑在枪刺上,模仿鬼子大摇大摆地走路,并大声吆喝着。敌人真把我们当成了友军,我们就这样避开了敌人的围剿。

  刚刚突出一个包围圈,又进入了另一个包围圈。肖团长决定自己在前面探路。哪知他们突出去又进入了敌人包围圈。后面的部队只好另寻突围方向和路线。我们营的营长赖庆瑶带领大家,几经周折,最终冲出敌人的“扫荡”范围。我们团在那次反“扫荡”中牺牲了一些同志,但还是以最小的代价粉碎了敌人的企图。

  仇恨属于过去,历史不容忘记

  记者:听说你们在战场上曾救过两个日本小孩,能详细说说当时的情况吗?

  甄济培:那是1940年夏天,我们部队奉命参加“百团大战”。我们营负责攻打驻守在一个煤矿的敌军。战斗持续到天亮,地面上的鬼子全被消灭。清理战场时,我们救出了两个日本小孩,大家都围过来争着照料小孩。没想到,突然从矿井里窜出几个鬼子,扔出一颗手榴弹。抱着小孩的两个战友不约而同把小孩护在身下,一位战友当场牺牲。我大腿被弹片削去了一块肉。我也顾不上止血,抓起枪朝鬼子就是一顿痛打。后来,我被抬回驻地治疗,伤口处留下了一块大疤。

  记者:抗战胜利60周年,您的心里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甄济培:现在特别怀念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战友。我想,纪念抗战不是为了宣扬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牢记历史,珍爱和平。仇恨属于过去,历史不容忘记。曾经饱受伤害的中国人民应当记住,今天的美好生活的确来之不易,要加倍珍视。

  《人民日报》 (2005年09月26日 第五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