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完善保密法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基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11:52 法制日报

  法治时评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如果没有高效严密的保密制度,连国家安全都不会得到保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又何谈公民的私权保护

  平衡公民私权和公共利益,从而科学地界定国家秘密的范围,合理地规范定秘的权力

,精心地设计解密的程序,不仅不会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绊脚石,且会变成建设阳光政府的突破口和推动器

  我们期待着,定密的权力尽快得到科学地厘清,保密的范围尽快得到合理地评估,解密的程序尽快得到迅速地畅通

  胡子敬

  据报道,最近,民政部、国家保密局联合发布了一份文件———《关于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员总数及相关资料解密的通知》(“116号文件”),与五年前同样由民政部、国家保密局联合发布的《民政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71号文件”)相比,不过是删除了六个字,但正是这“微不足道的外科手术式”的修订,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的眼球,或许因其透露出的行政理念的进步,还将成为建设阳光政府、打造法治政府的里程碑。事实上这六个字并不简单,正是因为删除了“死亡人员总数”这六个字,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不再作为国家机密,并将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这不仅扭转了救灾工作的被动局面,更是体现了对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尊重。而在此前,1976年7月29日唐山大地震的死亡人数在1979年11月17日召开的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才得到披露;1970年1月5日的云南通海大地震在三十年后的悼念集会上才得到披露。

  有人说,保密局不好好保守国家秘密,反而去推动信息公开,这不是砸自己的饭碗吗?也有人说,保守国家秘密不会推动只会阻碍政府信息的公开。其实,这些认识都存在片面性。保守国家秘密与政府信息公开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如果没有高效严密的保密制度,连国家安全都不会得到保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又何谈公民的私权保护?但是,保守国家秘密绝不能成为怠于甚至阻挠政府信息公开的“借口”,相反,平衡公民私权和公共利益,从而科学地界定国家秘密的范围,合理地规范定秘的权力,精心地设计解密的程序,不仅不会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绊脚石,且会变成建设阳光政府的突破口和推动器。

  建国之前就已经建立、建国之后得到进一步完善的我国保密体制,对于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的确功不可没。但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政治的敏感和社会的形势,长期以来我国的保密体制都是义务本位,缺乏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和交流,而保密机构也被人为地神秘化,游离于媒体与公众的视野之外。这种理念和做法直接导致了我国保密体制的三大弊端:首先,定密机构过于庞杂。目前各级行政机关都有定密权,从自己的立场确定应该保密的范围,导致定密过于普遍,不该保密的文件被定了密,不仅给保密工作增加了难度,更提高了保密成本,直接阻碍了信息的公开;其次,保密范围偏宽。湖南省某市委下发的一份关于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文件竟然也被加密,足见保密文件的泛滥程度;再次,解密程序不畅。根据保密法的规定,如果原文件没有特殊说明,一般情况下,秘密级文件的保密期限不超过10年,机密级文件的保密期限不超过20年,绝密级文件的保密期限不超过30年。虽有法律依据,但解密仍然很少成为政府的自觉行动。保密体制的内在弊端,一定程度上滞缓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步伐。

  政府信息的公开,既是公民知情权的需要,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最好的监督“平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原则和人民政府的根本性质,都要求政府及其机关要随时向社会、向公民“报告”自己的所作所为,公开政府掌握的信息,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如果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政府信息公开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那么尽快修订保密法,改革保密机制则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奠基石和推动器。如果没有合理的保密范围、科学的定密机构和详细的解密程序,政府信息公开只会是镜中花、水中月。我们期待着,定密的权力尽快得到科学地厘清,保密的范围尽快得到合理地评估,解密的程序尽快得到迅速地畅通;我们更期待着,公众真正参与到保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不仅是政府公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更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积极推动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