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何泛滥为何软弱?也谈副职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13:43 人民网

  近日,人民网一篇“网友说话”文章,引起了网民关于“副职”问题的大讨论。从讨论中感觉,“副职现象”虽由来已久,于今病象似有加重的趋势。举其荦荦大端,网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副职太多太滥,二是副职太软太弱。凡此二者,均与设置副职岗位之初衷相背离,并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当前行政生态,颇有“非解决不可”之慨。

  副职太多太滥,是公众耳闻目睹的现实。新近的例子,是江苏一个县级市的招商局,

为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竟然公开选拔了16名副局长。“1正16副”的班子,恐怕是全中国同级同类机构中最庞大的领导集体。几年前,海南万宁市某工商局长嫌“官位”(亦即受贿的机会)太少,便在乡镇工商所设立了正、副指导员职位,一不小心开了“全国先河”。这都是比较极端的事例,不那么极端的,则更屡见不鲜。

  设置那么多的副职,想必都有“工作需要”的理由,也想必都有“正式编制”。问题是,民众很少或根本就没有听到过关于增设若干副职的说明,更不要说所谓的“工作需要”能够服人。在另一方面,副职职数的失控,是编制约束软化的结果,而与编制相对应的是财政负担。也就是说,副职职数无节制的增加,必然会无节制地加大财政支出。因此,关于编制的管理权限理应上交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否则,编制部门便很难摆脱“长官意志”的左右,很难消除编制工作中的随意性,也就很难遏制设置副职的随意性。

  “副职现象”的第二种表现,与第一种表现其实存在一定的因果关联。换言之,一些地方,副职多且滥,是副职软而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一些副职成为正职附庸的软弱局面,还有其他更复杂的原因。不要说副职对正职俯首帖耳,便是副职向正职行贿、副职谋杀正职等荒唐事,近些年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是正职与副职关系非正常化的表现,解决副职身上的存在问题,也应当从理顺正副职之间的关系着手,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在正职。

  在我看来,副职至少有三个角色功能:他是集体领导中与正职平等的一员,也是基于明确分工的某项或某几项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直接责任人,还是正职权力的制约者和监督者。但软弱的副职,不但很少在现实中同时或单个体现上述功能,还经常遭遇处虚名而得实祸的尴尬,从而使副职失其本真和价值。此种状态中的集体领导,“最好”的结果是“一把手”落马而副职得以独善其身,最坏的结果是集体领导沦为集体腐败。“一把手”一手遮天,搞“家长制”和“一言堂”,是副职成为摆设乃至替罪羊的直接原因,而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体制与机制的不完备。副职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正职手中,此其一。比如,目前一些上级组织和领导往往只听取下级正职而非领导集体的工作汇报,这就使下级副职不但丧失了表达权,而且对正职的依附性日益强化——只有乖乖听话,才有可能感动正职“上天言好事”。其二,民主集中制本应是“家长制”的克星,但民主集中制在一些地方,未能在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建设上得到有效深入(比如班子议事规则、程序流于粗疏,上级对班子内部分工及其执行情况缺乏检查监督和刚性约束等),使得这一制度往往没有真正的民主,而只有异化了的集中。民主集中制不立,则正职就能获得对副职绝对的支配性力量。

  “副职现象”的存在,既表明在一些地方,权力运行尚未终结人治的传统,也表明权力配置及其制衡还缺乏科学精深的制度安排。重视“副职现象”并寻求解决之道,即使仅仅从加强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督来看,也很可能获得类似找到“突破口”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网友:滕朝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