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李蓉:胡锦涛总书记"9·3"重要讲话的三大特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17:29 人民网

  [主持人]:胡总书记在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重要文献,李主任请给大家讲讲,胡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有什么特点?其内容结构是怎样的?

  [李蓉]:胡锦涛总书记的这篇文章是一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胜利的经典讲话,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文献,把历史和现实、今天和未来、中国和世界紧密结

合,主题鲜明,立意高远,气势恢弘,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这个讲话的中心思想就是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个人感觉,这个讲话的特点是以下三点:

  一是非常亲切感人。胡总书记的整个讲话通篇的称谓都是“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这篇讲话就不仅是对同事、对朋友讲的,更主要的是对同胞讲的,对中国各族人民,对遍及世界的全体中华儿女讲的,不仅是对大陆同胞,也包括对所有的海外侨胞、台湾同胞,为抗战做过贡献的国民党人,听了这篇讲话都能引起共鸣,都能感到亲切和温暖,唤起他们对抗战的共同回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爱戴,激起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感情。情理交融,亲切感人,充分表达了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对全体同胞的爱心,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殷切期盼,深深打动和感动了在场的观众,也打动和感动了海内外同胞。

  第二个特点,讲话的主题使人震撼和振奋,讲话的主题鲜明的定位在建设一个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世界上,讲话的最后一句点明、揭示了这一主题。整个的讲话不是停留在对历史事实的一般的回顾和简单的总结上,而是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高度,深刻地揭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深刻揭露法西斯侵略者反对和破坏人类文明的本质,深刻阐发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对于保护和发展人类进步的伟大意义。并且进一步指出了未来推动人类进步发展所要坚持的理想、价值和主张。这个讲话涉及到这场战争的所有问题,阐明的一系列观点都是从人类文明的角度切入的,所以这篇讲话是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很有震撼力,充满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关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宽阔胸怀,振奋所有的中华儿女。所以这篇讲话立意高远和思想深刻最主要是体现在这个主题上。

  第三个特点,把中国和世界紧密相连。讲话始终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放到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体中间,讲话不是首先论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而是从反法西斯高度切入,深刻分析如何形成两个战争的策源地,把整个世界拖进了血雨腥风战火硝烟的,这个战争是世界爱好正义与和平的人民同敌人进行的殊死搏斗,说明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侵略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是对人类文明的挑战。世界的法西斯势力和反法西斯力量也是壁垒分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对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世界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给予了巨大支持。当年中国人民与反法西斯的各国人民共同奋斗,今天也可以继续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和文明进步共同奋斗。从这样的角度来解读历史,就有助于我们站到历史的制高点,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也有助于更深刻揭露日本法西斯对华侵略的本质。中日战争也不光是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如果局限在这里,就容易纠结于某些细枝末节。

  总之,总书记的讲话对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反法西斯战争和对历史的认识都有帮助,对正确认识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也有帮助,对正确认识今天的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日关系也指明了正确方向,是我们今天的行动纲领。

  关于这个讲话的主要内容结构可以分为九个部分,第一就是开头语,说明这个活动的主题,并表示敬意和哀悼,第二部分是回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的进程,第三部分是分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第四部分是论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第五方面是揭示战争的根本性质,进一步说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意义。第六部分是回顾战后60年来世界的变化和当今的形势,阐述我们的对外政策和主张。第七部分是总结过去战争及其胜利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全面阐述党和国家的基本主张和要求;第八部分是阐述对发展和改善中日关系的主张;第九部分是结束语,揭示主题,发出号召。所以我觉得,整个的文章是分成这样九个部分。

  (李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