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助学贷款困局中艰难前行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04:56 中国青年报 |
9月23日,山西省政府第一会议室,省政府秘书长为助学贷款再一次举行协调会,此前助学贷款遇到了银行放弃续约、招标流标等问题。国家开发银行提出了新的方案:政府、银行、助学贷款中心、学校四位一体,风险共担,利益同享。 招标流标,助学贷款遭遇重重打击 2004年,山西助学贷款工作一帆风顺,8000万元的贷款额度基本完成,学生在开学一星期之后便开始办理助学贷款,在其他省份为助学贷款而苦恼的时候,山西还受到了各方的称赞。但2005年却风云突变,种种尝试都告失败,山西的助学贷款工作也陷入了困局。 2005年4月,该省省政府主持召开协调会,要求抓紧启动助学贷款,但是就在会上,中国银行山西分行明确表示不再续约。4月下旬,财政部提出贷款业务与学校其他业务捆绑,但学校基本账户转移困难,施行难度大。之后,学校尝试和银行直接交流,但没有银行总行的命令,无法办。 6月再次举行招标,当天来投标的只有3家银行,而且提出的风险补偿金比例高得令人咋舌。并且三家银行均表示:重在参与。该省助学贷款中心副主任秦根原表示,给经办银行的风险补偿金比例,教育部规定上限为15%。各省实际执行情况不同,如上海为10%,山东为8%。山西省财政厅确定该省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的风险补偿金比例为14.5%,在其他省是没有先例的。 国家开发银行介入带来河南模式 在经历了各种打击后,一篇关于“河南模式”的报道引起了山西省教育部门的重视。国家开发银行,一家政策性银行成为山西省破解贷款难题的新希望。 8月3日上午,在太原举行的山西第二届银企合作洽谈会上,国家开发银行山西省分行与省教育厅学生助学贷款管理中心签订合作意向协议,该行将为省属25所高校贫困大学生提供1.6亿元的国家助学贷款。这是国家开发银行第二次接手助学贷款项目。2004年9月,河南省也因风险补偿金比例问题无法和商业银行谈拢,导致助学贷款流标。经过国家开发银行河南分行主动介入,今年1月,国家银监会批准了国家开发银行在河南省展开助学贷款的试点业务。 山西省助学贷款中心主任吴勤接受记者采访时,向记者介绍了他们一行上个星期在河南考察的经验。“过去一年河南做得很成功,国家开发银行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制度,并付诸实施。” 在河南,国家开发银行将借助助贷中心和学校,建立了三方联动的责任体系,贷款的发放由学校上报给助贷中心审核。国家开发银行只需要一次性将贷款付给助贷中心由其发放即可。当贷款违约额度低于风险补偿金时,剩余的风险补偿金将作为对学校的奖励,这也会调动学校的积极性,从而节约银行的放贷成本。另外,学生的助学贷款情况将装入学生的档案,随学生的就业而流动,这样,用人单位也将参与到风险监控上来。 学校也成为风险承担者 国家开发银行资本保全局负责人黄克谦在讲解新的办法时说,1999年到2004年,助学贷款在全国开展的情况都不理想,商业银行因工作量大、时间长、风险大而不愿参与其中。助学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来讲,是一项个人贷款业务,银行在贷出每一笔钱的时候都履行相同的手续,发放600万元与6000元是一样的,但从考核、效益来讲,1000个6000元与一个600万元有很大距离。 国家开发银行介入,将形成新的形式,风险补偿金将作为奖励基金,政府、银行、学校、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将成为一个整体,利益同享、风险共担。贷款的工作将利用学校、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为平台,有学校负责受理申请、审查,然后交由银行签订协议,依托学校进行管理。参与协调会的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在会后都表示,学校可以享受利益是件好事,但学校将要承担贷款业务的大部分工作,无疑将加大学校的办学成本。 一位银行界专业人士表示,按现有制度的设计,学生、学校和政府都是受益者,学生获得贴息贷款,学校不用担心贫困生拖欠学费,三方是享受利益,只有银行承担风险。但新的方案中,学校也成为了风险承担者,他们是否愿意将是方案中的关键部分。 助学贷款申请人进入个人诚信系统 对于为何不愿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招标,多家银行表示,必须考虑贷款能不能收回来、能不能赢利,当前,贫困大学生还贷诚信无法保障,并列出多种原因:这些学生本来就家庭经济困难,毕业后就业也越来越难;不少大学生有“从众”心理———“许多人都不还,我为啥要还呢”;全社会的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等。 各家商业银行之所以不愿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还贷难度大,学生毕业之后,无法联系。 新的方案中,参与助学贷款业务的学生将加入到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推出的个人信用系统,不诚信的记录将影响他个人今后的所有银行业务。山西农大、太原理工大等高校都在逐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信息采集和管理工作,并采取与学生签还款协议等多种措施确保学生按时还贷。省助贷中心及银行等相关部门,也在探索促使学生按时还贷的有效措施。 作者:田凤凤 本报记者 刘建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