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感受爱知 期待上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00:53 人民网-华东新闻

  长久手会场俯瞰。

  本报记者 汪晓东摄

  日本爱知世博会于9月25日圆满落幕。闭会前夕,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谈……

  精彩的演绎

  ——主题是“自然的睿智”,展示的则是人的睿智。在这样一个世界性舞台上,中国馆受到欢迎,但似乎少了点什么

  戴燕敏:我觉得,这次世博会的主题“自然的睿智”定得好。对于工业高度发达的日本,为增长付出的“学费”肯定少不了,代价之一便是曾经使生态环境与人类不太和谐平衡。而在爱知世博园,我的最直接感受是,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完全能与人类维持最佳的平衡状态。

  当我站在日本馆横贯半空的透明桥、通过直径12.8米的360度球形内侧屏幕感受地球轨迹时,当我走进形同蜂窝的西班牙馆时,当我进入墨西哥馆与那么多闻所未闻的仙人掌、仙人球亲密接触时,内心充满感叹与震撼:“地球太美好了”,“生态太珍贵了”,“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与我们所谓改造自然的行为太不相称了”!

  王鑫福:中国馆成为参观人数最多的展馆,展出的一批珍贵文物、紫檀工艺品都属精品。一字摆开的触摸屏上,分别展示出苏州、云南、北京、上海等许多有代表性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在用古老而独特的宣纸制造工艺制作的“生命之树”之下,身着民族服装的少女演奏着民族乐曲。为了看她们十几分钟的演出,观众往往在台前席地而坐,等上几十分钟。二楼的大屏幕,则循环播出体现自然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影片。

  田泓:在国内,“世博经济”向来是政府、企业、百姓和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去爱知之前,也想当然地以为企业馆是“会展搭台,经济唱戏”,参展公司必然会抓住机会介绍自己的最新产品。不料,在丰田馆,我们没有看到一句有关丰田车的广告。这个馆向观众展示的是一辆节能的未来概念车和一场机器人音乐表演。据介绍,丰田公司为这次世博会投入40亿日元。为何花了这么多钱却不吆喝一声?我想,这个公司非常清楚世博会的定位,即不是一般的商品交易会,而是理念的宣示。事实上,人们虽然没有看到传统意义上的广告,还是能从展览中感受到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

  沈文敏:相比之下,有些展馆从传统手工艺品到特色小吃,琳琅满目。虽然这样展览方式也满足了部分观众的需要,为展区添了人气,但总感到离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有点距离。当然,由于文化理念和经济实力不同,各参展国对世博会的诉求也有所不同,大家完全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如何通过引导和协商,尽可能完美地达到各展馆与展览主题的有机统一,是主办方面临的重要问题。

  汪晓东:从与本届世博会的主题主动呼应的角度来观察,中国馆也有一些可商榷之处。我们在诠释主题、深化主题方面下的功夫似乎还不够。借助十二生肖、百家姓、龙的形象等展示文明古国的文化,这个用意是对的,不过围绕主题的内容还可以再多一些,切入点也可以更巧妙一些。参加带主题性的博览会,实际上是在做一篇“命题作文”,看谁做得好。

  不管每一届世博会确定什么样的主题,但展示当代最尖端的科学技术或瞻望科技的梦想,始终是“主角”或“主打戏”。世博会应成为科技的第一大舞台。

  曹焕荣:20年前,也是在日本,我采访过筑波科技博览会的中国馆。这么些年过去了,就展厅创意、设计、布置而言,就声光电等现代展览技术的运用而言,我们的进步并不明显。中国馆是这届世博会面积最大的展馆之一,但有冲击力、震撼力的东西不多,没达到我们的预期。

  那么,中国展览业的现实水平到底如何?我看并不低。去年7月,在“中法文化年”的马赛“上海周”上,有一个“2010浦江之旅虚拟馆”,对现代展览手段的调动非常充分。我在一个虚拟空间,能感觉自己驾驶着一艘快艇在黄浦江上飞驶,两岸风光和未来景色迎面而来。现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相继开设了会展专业,相信到2010年,中国办展的技术含量会更高。

  细节决定成败

  ——没有广播找人,为排队者送伞遮阳,垃圾桶分了10多种,厕所有70多处……凸现“以人为本”

  王鑫福:如今有一句比较流行的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无论世博会,还是其他大型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一些细节。

  沈文敏:在硕大的世博园里,几乎没有垃圾,也见不到清扫工。我被告之,世博会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在做维护环境的工作。可不,陪同我们的新闻官发现路上有张纸,捡起来,居然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展区垃圾桶的种类,大概有10多种,桶上的标注很清楚:塑料类、方便筷、燃烧垃圾、非燃烧垃圾、报纸杂志手册、生活垃圾、纸杯及纸制饮料容器、塑料瓶、饮料残汁……参观者吃完盒饭,将骨头等有机物扔进一个桶,然后将盒子扔进另一个桶。于是,有人在排队等参观,也有人在排队扔垃圾。

  曹焕荣:我归纳一下,爱知世博会有“四无”:一无垃圾。二无噪音。听不到高音喇叭寻人,也没有高分贝音乐相随。三无小摊。里里外外,没有一个私设的摊点,也没有一个人向我兜售物品。四无杂乱的广告。大幅的商业广告绝对看不到,就是一些设备赞助商的广告,也被安置在很不起眼的地方。在日本这样的国家办展,前两个“无”不奇怪,而后两个“无”,就有些出人意料了。

  田泓:我们的采访结束后,挂着记者证走出世博园大门,不料被截住。经日语、英语、汉语夹杂着一通解释,才知道没买票进场的记者,不能从普通的通道退场,目的是避免将我们计入购票参观的人数。结果,我们只得从一条专用道出去。为精确统计人数,主办方想尽办法。在停车场转乘世博大巴时统计一次,购票入园时一次,出园时再核对一次。

  戴燕敏:一些温馨的小插曲会令参观者难以忘怀。我们清晨进场时,太阳早已显出“让你晒个够”的强大威力,排成无数个“S”形的队伍望不到头。心急火燎之际,一张微笑的脸举着一顶遮阳伞出现在我们面前。送伞的是位志愿者,伞当然是免费提供给参观者的。那天,那把伞陪了我们一路。

  汪晓东:从一件件小事,可看出志愿者的素质。排队等车时,一老妇听到我们讲汉语,便一溜小跑取来中文版的世博手册,每人一本。一男性长者热情地提及中国将举办下一届世博会,微笑地“祝上海成功”。

  田泓:本来,考察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后续影响也是此次日本行的一项内容。矗立在市中心的大阪府公园内的“时间宝库”(TimeCapsule),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的热闹和日本人的精心。从外面看,这是一个银色半球状建筑,有点像宇航员的头盔。大阪世博会结束后,有关方面制作了两个形状相同的“时间宝库”,中间摆放了2098件“20世纪的文化财产”,并埋入地下15米的深处。从指示牌看,被埋在地下的东西既有当年流行的服饰、电子产品,也有松树这样的“活物”。2000年,“时间丸”第一次被打开,人们发现那棵松树居然还活着!主办者埋下的这一“伏笔”值得称道。它将大阪世博会的完成式改写为进行时,让一次性的世博成为连续性的活动,给后人留下了一份鲜活的记忆。据说这次爱知世博会结束后,所有的建筑将拆掉,建材将被重新利用。不知道主办者会出什么招,让爱知世博会留下点什么。

  2010会更好

  ———热、累、等……爱知世博会遇到的这些问题,在将来的上海世博会上能不能不成问题?

  汪晓东:我们在日本采访爱知世博会,心里装的是5年之后的上海世博会。接待我们的日方新闻官,对上海提的惟一建议是:必须高度重视炎热的气候对参观者的影响。爱知的天气和上海相似,夏季气温一般都在30摄氏度以上。顶着烈日参观,说啥也不是一种好滋味。不少人的脖子上挂着毛巾,不少人顾不得斯文或坐或躺在荫凉处。主办方在部分走廊的上方安装了一种能喷水雾的管子,给人带来丝丝凉意。一些展馆设计了瀑布、溪流,让人亲水降温。我想,上海可以在世博园区多搭一些篷,多建一些廊,多做一些水文章。如能通过人造风、人造雨形成一个小气候,那就更理想了。

  田泓:据统计,爱知世博园区的面积为173公顷,人均参观时间是6小时。搞城市规划的人都知道,理想的步行街的长度一般在1公里左右。然而,参观者沿着主展区的环形通道走一圈,就是2.6公里,加上在各展厅间、各展厅内行走的路,很少有人不觉累的。所以,就有记者这样说:要是在这条环形通道上安条平面滚梯,那该多好。上海世博园区比爱知大得多,规划面积为528公顷,但愿通过区内捷运系统的合理设计和展区的合理布局,让参观者不再那么累。

  从概念上讲,不能把世博园等同于迪斯尼、嘉年华等游乐场所,那些地方是年轻人的天下。我们在爱知世博园中,发现老年人、残疾人特别多,还有就是推着童车的父母亲。主办者为他们设立了全程无障碍的通道,还有专用的电梯,他们进展厅时,都可以优先。普通参观者是不能占用的。

  王鑫福:再说说“等”吧。我们采访的那些天,日均参观者都在20万以上,等是少不了的。等大巴要半小时,购入场券要45分钟,在自动货柜买瓶饮料要五六分钟,就是上厕所也要排上一段时间,这些都在可接受的范围。最让我佩服的,是为了参观丰田、日立等企业馆,人们竟可以耐心地在太阳下暴晒两三个小时。

  戴燕敏:参观这类综合性展览,不等是不可能的。再说,你有兴趣,一天看不够,可以看两天、三天啊!爱知不就设计了一种能多次入场的门票吗?当然,为了让人少等,主办方还是想了不少办法,如在电子显示屏上告知各馆的拥挤程度;在参观队伍的末尾竖一块牌子,告诉你假如从现在开始排入,需要多少分钟才能进馆。东京迪斯尼对一些热门景点实行的预约制度,倒也可以借鉴。参观者先取一张预约条,然后去别处转,最后按指定的时间前来参观。我还想到一点,不少热门展馆自己设计的参观时间大都在半小时左右。不管外面有多少人等,进去一拨就得这么些时间。如果这些展馆的参观时间能缩短到20分钟左右,参观速度就可大大加快。

  曹焕荣:上面谈到了热的问题、累的问题、等的问题,我担心的还是上海世博园区和中心城市的关系问题。不知你们注意没有,大阪的园区离市中心约30公里,这次世博会的会址离名古屋约80公里,按中国的概念都是在“城乡结合部”举办的。他们都有一个足够的缓冲空间,而我们则紧贴中心城区。

  沈文敏:爱知世博会最后几天都超过20万人次,但给人的感觉无非就是园区内挤点,周边和名古屋的住宿难点,至于交通等方面与平时没什么两样。上海世博会预计每天平均40万人次。在半年的展期中,这一巨大的人流会对上海市区的生产、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园区的浦西部分,参观者不可避免地要从闹市区涌进涌出。因此,必须倚重浦东的通道。也不知黄浦江能否利用起来,成为疏散客流的交通动脉?到时候,很多参观者可能要住到苏州、嘉兴甚至南通,上海与这些地区的交通也是必须考虑的。我们这次分别住在大垣市和滨松市,与爱知世博园区都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路上基本不堵。

  汪晓东:国内十分重视爱知世博会,派人认真考察、研究主办方的运作情况,我们采访期间就遇到了好几位。相信有关各方能从国际规则、中国特色、上海实际出发,把面临的一系列难题解决好。

  (整理:汪晓东)

  《华东新闻》 (2005年09月28日 第三版)

  中国馆外排队的人群。

  本报记者 戴燕敏摄

  作者:本报赴爱知世博会采访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