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范春歌:重走郑和路的女记者(名人专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04:5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范春歌:重走郑和路的女记者(名人专访)(图)
范春歌近影

  在20年中,她曾只身骑单车穿越大西北,只身进行中国陆疆“万里大扫描”,曾赴南极长城站采访,还曾重走郑和路、采访郑和七下西洋经过的18个亚非国家……

  “郑和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记者问她,为什么当年要把选题定在重走郑和航线?范春歌答曰:长期以来,中国给世人的印象一直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文明的国度,悠久的海洋文明史被忽略甚至遗忘。于是,我所在的《武汉晚报》选择了郑和七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作为追访选题。

  范春歌重走郑和航线,历时两载,她是第一位只身全程寻访郑和航线的中国人,也是我国新闻媒体第一次就一个古代重大历史事件全程追访。

  范春歌认为,此行她已经不仅是站在媒体的立场上,更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去探寻远祖的光辉。如果此行能唤起人们对中国这段特殊历史的关注,即使路遇不测,也在所不惜。她在考察中发现,郑和七下西洋比西方航海家出航早得多,而且是以和平的方式沟通万邦,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和奇迹,但是,中国人远航的光芒却一直被西方航海家所掩盖。范春歌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人类探索史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每次远行采访都是一次生命的泅渡”

  当她从江苏刘家港出发时,当地的郑和纪念馆馆长抱着她瘦弱的肩膀流泪了。馆长说,当年随郑和远航的有28700人,而随你上路的只有背囊一个。范春歌说,有关注此行的广大读者做我的后盾,我一定要竭尽全力。

  且不说资金筹措过程中的艰难,办理签证手续的繁复,历史资料的严重缺乏,仅仅是只身海外寻觅古代遗踪的艰难和辛劳,就足以把人摧垮。在辗转各国的紧张采访中,生活环境的差异、突发事件的迭起、沉重的工作压力,使她好几次都几乎病倒在异国的旅途中。但她独自对着旅店的镜子告诫自己:你千万不能倒下,不能倒在半路上!

  作为一个女性,她在途中要冒更多的风险;作为记者,她要在途中付出更多的代价。她的记者身份决定了她的出发必须忍受生理和精神的双重负荷:她肩负两副背囊,一副是装着行李的,人们看得见;而另一副是隐形的,那就是长途跋涉中几万字的发稿任务。压在她身上和心上的这两副重担,常常逼她超越生理和精神的极限,让她发出“每次远行采访都是一次生命的泅渡”的感叹。

  “9·11”事件爆发时,她正在也门,赶上空袭,人们都特别恐慌。她晚上睡在旅馆里,子弹就在窗外飞来飞去。早上起来去盥洗室,她看到一个特别大的枪洞。那时她心里压力特别大,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去。她给妈妈打电话,不敢流露出担忧,只报平安;但一拿起电话,一听到母亲的声音,便哭出了声。以后再不敢给妈妈打电话了,怕控制不住自己。

  范春歌告诉我们:“作为地方媒体记者只身到海外采访,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语言的障碍、交通的不便、习俗的差异等等。当你没有官方可以帮助的时候,就只能找民间的百姓帮忙。”而当地的华人往往对她非常热情,一位印度南部马达拉斯的华人的妻子陪她到郑和船队登陆的科钦等地,在那里她很幸运地发现了当地渔民还使用着古代传下来的中国渔网。

  有人说,在范春歌身上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气质。范春歌的父母都是从革命队伍中走出来的画家,她至今难忘父母画笔下那气势磅礴的画幅,以及画幅中那些为了祖国、为了理想而慷慨赴死的英雄人物。

  “行走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是幸福的”

  范春歌的友人评价她,在她的生命中,行走就是一种快乐,用自己的一双脚,走前人走过或没有走过的路,无论走到哪里,生命总会是鲜活的。

  范春歌自己说:“行走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是幸福的。”是的,当范春歌行走在漫漫旅途时,熟悉她的读者不再惊讶,因为这不仅仅是她采访的一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也成为她生存的一种方式。

  行走是美丽的,发现也是美丽的。范春歌感受颇深的是,在郑和船队所造访的国家,我们的祖先留下的瓷器、丝绸与西方殖民者留下的火炮、黑奴堡及海盗碑形成强烈的对比。非洲国家的学者、官员、百姓常感慨地说,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早来到非洲,但是却没有侵占一寸土地,与我们公平交易,视我们为兄弟。“一路上,时时能感受到各国人民对中国人的友善,这是因为先辈留下了丰厚的和平遗产,使我们至今还能享用。”

  2005年1月,范春歌的新著《追寻郑和下西洋———被遗忘的航行》一书发行;6月29日,范春歌带着她从1万多幅沿途拍摄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255幅摄影精品,来到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她途经18个国家寻访当年郑和航线的真实记录。范春歌说,这是她在探访中的意外收获,是作为一个记者的社会责任感,让她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相机。

  她望着郑和的雕像发出这样的内心独白:“这个让我跨洋过海追踪的男儿及他率领的船队,整整两年,它几乎占据了我全部的生活,乃至灵魂。”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9月28日 第二版)

  作者:本报记者 孟晓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