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月底滨江大道竣工通车,市民可驾车赏江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06:44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 昨天,记者驱车在宽阔的滨江大道上,绵延15公里的滨江风光带把奔流不息的长江和金陵古城相连,一幅动中有静的美妙画卷梯次展现。目前,贯穿整个滨江风光带的“大动脉”——滨江大道已进入最后的收边收口阶段,本月底市民就可驾车滨江大道赏江景了。

  滨江大道月底通车,时速可达80公里/小时

  道路两侧碧草如茵、绿树成林,随处可见连片的梧桐和香樟……原本一片荒芜的江岸荒地如今已是满目葱茏,高低起伏的坡地都披上了绿装。在滨江大道建邺段,记者看到,几名园林工人正忙着给新栽的树木浇水。园林队负责人告诉记者,滨江大道是十运会的重点配套项目,这两天赶着施工,过两天就要交付使用,到时就可以在滨江大道上畅通无阻地从纬三路一直开车到纬九路了。工人们非常辛苦,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干得非常卖力。据介绍,滨江大道建邺段自4月中旬完成招投标后,于4月20日正式开工,进行了桥梁、路基及排水、人行通道施工和相关匝道、联络道施工。目前,道路和汉中门跨线桥都已于9月19日竣工通车,景观绿化已在平整土方、栽种苗木和养护,完成了绿化总量的90%。此外,滨江大道鼓楼段工程已完成了所有基层并进行沥青砼的摊铺,主要部分过街通道全线结束,草场门高架桥还在进行防撞墙和桥面摊铺,全线绿化种植工作已展开。本月底,滨江大道将正式通车运行,途经奥体中心以及绿博园会场,通车后车在大道上行驶速度可达80公里/小时。

  生态路、风光带同步完工,南京城区新增“绿肺”

  “滨江大道和滨江风光带的建成将进一步凸显南京城市的滨江特色”,河西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说,以“扬子江的体验”为主题的整个滨江风光带北起三汊河大桥,南至秦淮新河,绵延15公里,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通过设置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亲水景点和江岸风貌的公共游览区,使市民和游客走近长江,感受长江。全长3.5公里、占地面积约2000亩的滨江风光带一期示范段工程,将于今年10月前竣工。目前,一期示范段的活动区、休闲区已经完成所有的道路、河道、桥梁、景观水体以及绿化工程,进入收尾和养护管理阶段。主打“生态牌”的生态区以自然植被为主,也是首届“中国国际绿化博览会”主会场。有关负责人介绍,整个滨江公园现已栽种乔木7万多株、灌木约2万平方米,铺设草坪地10万平方米。绿博会的主会场绿博园的绿化面积超过105万平方米,加上规划中的滨江风光带,生态绿化面积将超过500万平方米,能有效地在河西局部地区调节温度、湿度,将当之无愧地成为南京城区的“新绿肺”。

  两条“交通走廊”,老城新区快速对接

  据介绍,规划全长15.5公里的滨江大道北起三汊河大桥,南至长江三桥天后村立交,设计为双向8车道,共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位于纬九路至纬七路之间,长3.6公里;二期从纬七路一直北上至三汊河,共4.9公里;三期位于最南端,距离也最长,从纬九路到长江三桥绵延7公里。按照目前的工期计算,月底,滨江大道一二期工程将全线贯通。这样一来,从北向南数,滨江大道就串起了定淮门大街、草场门大街、汉中门大街等主要东西向干线,也由此搭建起河西地区交通骨架。老城新区两条主要的快速通道,即老的城西干道和即将竣工的滨江大道,将形成新城区周边的环路,实现老城新区的快速对接。

  全面对接“井”字形快速内环沟通主城南北骨架

  根据设计方案,滨江大道路幅宽达60米,双向8车道。由于是专为机动车而设,15.5公里的长度内全部没有人行道和慢车道。滨江大道还是城市快速干道的组成部分,全线将架设5座立交桥。为了不破坏滨江公园与奥体中心的中轴线,滨江大道在过纬八路至青石埂路段时还设置了958米的下穿隧道。全长7公里的滨江大道三期定于明年开工,建成后即与主城“井”字形快速内环全面对接:如果开车从北段起步,在定淮门附近驶上纬三路西延线后,一路经新模范马路西延高架、玄武湖隧道,再向南即可拐入九华山隧道、城东干道,接纬七路高架后到达滨江大道南段。有关人士介绍说,这样一路驶来,没有一个红灯,走完全程不过20分钟左右。市建委副主任周金良告诉记者,作为“迎接十运会、建设新南京”的重点工程之一,滨江大道担当起了奥体中心外围交通疏散的重任。不仅如此,滨江大道的建成使得河西地区脏、乱、差的面貌也就此改变,南京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南京日报记者 肖姗 师擎 通讯员 宁建新(编辑 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