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同性恋研究》课程的火爆告诉我们什么?(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07:27 新华网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孙中欣的《同性恋研究》公选课自今年9月8日开课以来,每节课都爆满。9月22日晚,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燕宁开设的《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的第一堂课,同样座无虚席。当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同性恋这一领域时,眼神中所蕴涵的意味是否一样?同性恋课程的火爆能够告诉我们些什么?学生听课仅仅是因为好奇吗?

  如果仅仅是因为好奇,学生来过几次后就会不来了。高燕宁教授笑道,学生对一门课感兴趣,更多的是觉得这门课有价值。
《同性恋研究》课程的火爆告诉我们什么?(组图)
孙中欣教授请刘雅格先生在课堂上为同学做讲座

  据了解,在2005年的《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的第一堂课上,至少有2/3的学生以前就来听过课。

  传统教育中,性社会学、社会性别、性健康、女权主义这些课程都不同程度的涉及到了同性恋的内容,单开同性恋课程复旦尚属首例。但弥补知识面的不足并不是学生来听课的唯一因素。

  高燕宁教授表示,中国的传统教
《同性恋研究》课程的火爆告诉我们什么?(组图)

  课后孙中欣老师与同学在交流.育缺少灵魂,尤其是在经济建设时期注重的是技术,丢掉了很多人文的东西。社会很冷漠,人与人之间缺少感情。

  媒体曾经报道过,一家医院的医生得知患者是艾滋病人后,竟让把病人留在手术台上,全跑了;由于害怕其他病人知道医院接收了艾滋病患者而不来看病,一些医生将艾滋病患者拒之门外……

  高燕宁教授说:学医的人都应该学过医学伦理学,但依然会发生这样的事,这就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试图将一种人文精神通过这门课,传递给学生,挑战他们固有的思维,教会他们用更多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用更宽容的心态来面对世界。

  至今,让高燕宁教授记忆犹新的是一封本科生的来信,信中说,他在课堂上学到最多的是宽容、谅解与正视生活。



  异性恋会被诱导成同性恋吗?

  当同性恋相关课程的开设引起社会轰动后,一部分家长公开表示反对,原因是担心自己的孩子接触这些知识后会改变性取向,成为同性恋者。
《同性恋研究》课程的火爆告诉我们什么?(组图)

  课堂上孙中欣(左站立者)在为刘雅格先生(右站立者)的讲课做补充说明.

  公开了同性恋身份的周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解释说,过去绝对强势的异性恋没有使少数同性恋的性取向发生变化,反过来又怎么可能呢?

  对于同性恋形成的理论,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本质论,认为同性恋的形成是先天的;另一种是建构论,认为同性恋的形成是后天的--就像把一个女生从小当男孩子养,就容易使这个女生偏向男性化,从而喜欢女性。

  高燕宁教授表示,如果建构论成立的话,我们只要把女孩子当女孩子养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同性恋也就不存在了。而且,国际公认的同性恋人数一直保持在总人口的2%至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同性恋的稳定性。

  也有人将同性恋与变性人相提并论。高燕宁教授说,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同性恋者是认同自己的社会性别的,只是在性取向上与平常人不一样。变性人不认同自己的社会性别,不是因为性取向的问题才去变性。

  同性恋现在可以出柜了吗?

  我国现有3000万同性恋者,但敢于真正公开身份的可谓凤毛麟角。
《同性恋研究》课程的火爆告诉我们什么?(组图)
教室前排站满了同学,一同学从窗户口探头进来听课. 同性恋者被称为藏在柜子里的人,因为他们有双重身份。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是一种身份,在外面的世界里,他们又是另一种身份。通常他们都需要用第二种身份来掩盖自己的第一种身份。

  在国内,同性恋者中有80%至90%正准备或已经与异性结婚。而在西方,这个数字只有10%。老一代的同性恋者通常会有内疚感,新一代的同性恋者积极追求自由和幸福,但绝大部分还处于努力阶段。

  高燕宁教授说,同性恋者真正的压力不是来自于社会,反倒是亲情的压力让他们不敢面对。

  孙中欣副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多数主动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公布身份是他们理性衡量的结果。这些公开身份的同性恋不会因此失去什么,他们的社会阶层较高,环境对他们也相对比较宽容。

  高燕宁教授认为,能够承受家庭压力公开身份的,必然是在家庭中处于强势地位的人。比如独生子女,家庭如果不能接受他们的性取向就意味着失去他们,因此很多家长抱着与其失去孩子还不如接受他们的心态来对待。这是一个进步,说明社会已经开始用一种缓和的方式来处理。但对于大多数同性恋者来说,我们仍然不主张轻易出柜。
同性恋群体需要宽容的社会环境
《同性恋研究》课程的火爆告诉我们什么?(组图)
教室已经爆满,很多同学站在门边和窗户边听课.

  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正式从医学的角度上对同性恋撕掉了病态的标签。

  高燕宁教授感慨道,如果社会能够变得更和谐,人们能够变得更宽容,那么大家都能生活得更好。同性恋者要自己认识自己,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孙中欣副教授表示,性身份只是很多身份中的一种,同性恋者只要把其他身份处理好,就可以坦然面对。

  复旦已有的知和社就是以同性恋和女权主义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生社团。社团的主体人群也是同性恋者。他们的身份和活动都得到了大部分复旦人的肯定。这应该是社会未来的一个趋势。

  我们不指望通过一门课程来改变世界,但至少可以让外界慢慢了解这部分群体。高燕宁教授说,伦敦、纽约、亚特兰大都在报道中国大陆高校开设了同性恋课程,美国领事馆也派官员前来询问。这说明大家都在关注,国内也一样。文化的多元化,会逐渐改变我们的观念。

  关注太少,他们会觉得被冷落、受歧视;关注太多,他们又会觉得烦--这是特定人群的正常敏感心理。在日益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抛弃道德批判的视角,重新看待这个群体,给他们更为宽松的环境。用高燕宁教授的话来说,这也是少数人的正常生活状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