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沾化2万棉农用上“IPM”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07:40 大众网-大众日报

  本期话题:培训方式与提高农民素质

  主持人:王福录(本报记者)

  特邀嘉宾:韩增金(中共沾化县委书记)

  背景

  “FFS”教会了沾化棉农种棉花。

  “FFS”即“农民田间学校”的英文缩写。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欧盟(EU)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IPM)项目,从2000年开始在中国、印度等6国实施,沾化是IPM项目定点县。

  这一项目主要是通过技术人员及棉农全季节、参与式的新型培训方法,使技术人员及棉农建立棉田生态系统的概念,提高对棉花IPM技术的认识,培养棉农自我决策的能力,同时实现棉花持续、高效和环保型生产。至今,沾化县已经按照IPM项目的要求,在全县10个乡镇、54个村开办了规范的FFS班,培训正式学员3209名,建立了2100个IPM技术示范点,有2万棉农成了IPM技术带头人,35万亩棉花用上了IPM技术。

  事件

  “IPM技术就是好1近日,记者来到沾化县北部的主要棉产区冯家镇李雅庄村、北赵村,在田间与棉农交谈,多次听到这样的称赞。

  北赵村的棉田一眼望不到边。该村240户人家、960口人,每年的棉花种植面积都在4500亩以上,人均棉田5亩,最多的户达50亩。村干部王奎之介绍,以前村民见虫就打药,结果害虫益虫一块灭,有的棉田每亩用药成本达到了148元。“FFS”在北赵村举办后,有90名科技带头人参加了培训,很快全村的棉农都基本掌握了IPM技术,今年基本没有用药。村民王永良种了30亩棉花,今年长势良好。他算了一笔账:用IPM技术防治,每亩棉花投入仅3.8元,比以前低了20元,每亩增加收入230元。

  点评

  王福录(以下简称王):国际贸易中的绿色门槛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采用国际标准来组织生产,通过培训提高生产者素质。

  韩增金(以下简称韩):沾化是个人口小县,却是一个植棉大县,每年的种植面积都在35万亩以上。长期以来,棉农凭着传统的经验种棉,使用农药过多过滥,虽然保护了农作物及其产品不受病虫危害,但也造成了污染。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农药中毒超过10万人,农药对农业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基于上述原因,我们经过多方争取,立项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及欧盟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项目,其目的是通过新型培训方法,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充分发挥生态控制作用,生产绿色健康的农作物。

  王:IPM技术经过多年的使用,已经得到国际科技界的认可。但这项技术要广泛推广,关键是让棉农得到实惠。

  韩:我们曾经算过一笔账:用常规技术种植管理棉花,每亩每年的投入需要120-140元;采用IPM技术,对棉花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每亩每年棉花投入只有20-30元。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过去习惯于通过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其实通过应用新技术节约生产成本也是增收,这就是棉农接受IPM技术的动力所在。对于政府来说,大面积推广IPM技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使棉花及棉制品能够通过绿色门槛,进入国际市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王:有的实用技术效益十分明显,但却难以推广。个中的缘故,不仅仅是接受者一方面的原因,培训的方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韩:以前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农民在课堂上听。而在农民田间学校(FFS)里,没有课本,教师通过指导,培养农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棉农分析棉田中的各种生态因素,自己拿主意、作决策。每个星期,教师都带领棉农搞田间生态调查,内容包括土质、杂草、天气、有益生物(天敌)与有害生物的虫口密度等,根据棉田生态调查结果,农民自主决定是否用药。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方式对提高农民技术素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