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许慎文化在漯河”(二) 许学研究正当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07:50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年轻的漯河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漯河的文化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漯河舞阳的贾湖遗址出土的迄今所知人类最早的甲骨、陶石锲刻符号,这些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的发现,已引起海内外学人对中华文字起源的丰富联想和关注。而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既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古代汉字的重要字典,又是一部总结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经学、小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探究汉字字源,并根据汉字的构形特征从理论上加以阐发的经典性文字学著作。可以说,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象
征。汉字的发生、发展以及汉字的整理、研究都与中原、与漯河有着渊源关系。

  事实上,漯河市历史上一直在围绕许慎做许慎文化的保护发掘和整理工作。“文革”时期,红卫兵要挖许慎墓,许庄村人以死相拼,使许慎墓得以保全;新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学术事业得到了全面复苏,曾一度激发起中原人民纪念许慎的热情。1985年,在河南大学教授、中国训诂学会顾问于安澜的倡议下,郾城县政府组织人力重修了许慎墓,在许慎长眠的地方修整坟冢、立碑植树、整理墓地。墓碑由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训诂学名誉会长陆宗达撰文,碑额上于安澜先生亲题“冠冕千秋”四个篆字;整修过的许南阁祠在保留祠堂格局的基础上,辟为许慎纪念馆,著名语言学家王力亲题“许南阁祠”四个大字。郾城学者张汝鲤先生的“一部说文明古训,千秋学术仰宗师”楹联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许慎生前身后功名。同年4月,全国纪念许慎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专家专程到刚刚整饬过的许慎墓前拜谒。1989年在漯河市召开许慎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纪念许慎学术研讨会。1990年,20多位许学专家会聚郾城,成立了许慎研究所。1991年,“许慎与说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漯河召开,同时建立许慎纪念馆。

  不仅仅是漯河市,就连漯河周边地区也不乏对许慎顶礼膜拜、对许学研究情有独钟的莘莘学子。与漯河市原来同属一个地区的许昌籍学者王蕴智就是其中的一位。已经是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的王蕴智教授早年师从河南大学教授于安澜,对中国古代史、古代文化和汉字的演变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单单是在许学研究方面就有《中国的字圣——许慎》、《字圣许慎评传》、《(说文解字)的学术价值及其历史局限》、《新时期中原家乡纪念许慎活动记略》、《关于开发许慎文化资源的规划构想》等多种论著论文。他认为《说文解字》是许慎穷毕生精力弘扬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事业的结晶,在中华学术史上,占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自《说文》问世以后的1800多年间,我国传统汉语文字学的研究,便是以《说文》为主要对象。人们把对许书的研究称之为“《说文》学”,或亲切地称作“许学”。过去的学者一直把《说文》放在与儒家经典相等同的地位。直到今天,如果想要深一步地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也必须了解、熟悉《说文》。在民间,尤其是中原一带,人们一向习惯将四位著名历史人物尊称为“圣”。他们是“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医圣”张仲景和“字圣”许慎。惟“字圣”之名比较学术一些,长期以来多被历代的士林学者所尊奉,都把许慎视为汉字学的鼻祖,许慎家乡漯河市则为汉字学的发祥地,是汉字文化圣地。

  说到“许慎文化”这一概念,王教授在接受笔者专访时谈到:许慎文化的内涵包括了许慎精神和《说文》学两方面。或“许慎文化”当是指华夏同胞热爱汉字、学习研究汉字的传统人文精神以及由许慎所发起、创立的汉字学。要使许慎文化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单靠专业学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能够影响国人上千年;华佗的精神至今能够鼓舞杏林志士;在杜甫的故乡,三岁幼童能够背诵杜甫的古诗。与之相比,许学事业今后也应该面向大众。首先是积极培育中原家乡人民像许慎那样热爱家乡、热爱汉字、热爱汉字文化的精神。一方面,我们需要像许慎那样沉下心来整理、考释早期文字,尤其是许慎未能真切感知到的商周古文字。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像许慎那样花大力气,做出一部更为完整的汉字发展史展示给世人,让漯河的人民都知道许慎,都了解许慎精神,普及汉字知识,都能对中华文字说上一二。

  王蕴智教授说:“目前,汉学研究、汉字研究的最高水平还是在中国,而中原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摇篮,汉字文化与河南的联系极其密切。河南不但是历史文化大省,更是出土文字大省,又是研究汉字的故乡,这是我们的优势。”王教授进一步坦陈自己的心愿:当代学人应当发扬许慎精神,重修一部现代版的汉字大典,把中原故乡开发成汉字之乡。

  本报记者:刘国挺通讯员:袁国亮 杨志有责任编辑:陈要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