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河南地质调查院院长王建平:带着信念和激情跋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11:48 新华网

  新华网郑州9月28日电(记者古文洪)他生在平原、长在平原,却在世界屋脊的高山丛中一拼13年,在艰险和生死考验中创造着事业和人生的高峰;他被誉为“新时期的王铁人”,不同的是,33岁就被破格为教授级工程师,学术成果和工作业绩同样不凡,成为年轻的优秀地质专家。

  他就是优秀共产党员、现任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院长的王建平。

  “初进藏区,最大的收获是提高了一种境界”

  王建平大学毕业时,正赶上地质工作处于低谷期。他所在的河南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因项目少、人员富余,经济十分困难。1989年,国家在西藏东部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大会战,25岁的王建平受命率领一支33人的队伍进藏,是当时所有参战队伍中最年轻的技术负责人。

  进藏承担的首个丁青幅、洛隆幅区域地调项目,工作区全部是切割严重的原始山脉,海拔从2000多米至5000多米,王建平当时在日记中记下了第一印象:“在这里,连马都不能走的路叫马路,只有马才能走的路叫大马路;到处可见密林野兽,满目都是雪山冰川,随处可听江水轰鸣……”工区总工作路线加复查路线总计23000公里,无论悬崖绝壁、雪山冰川,还是原始森林、急流险滩,所有路线都要徒步行进。虽然初次进藏没有经验,但选择路线,王建平总是把最难走的留给自己;面对危险,他首先想到的总是别人。

  工区内河流纵横,人根本摸不清深浅缓急,看似平缓的小河下去就能把牦牛冲走也绝不新鲜。每次过河,第一个下水的总是王建平,他过去了才让同伴们过。一次野外作业归来,突遇河水暴涨,连带路的藏民也不敢过,也是王建平第一个骑马跃入水中,急流把他和马一起卷走,漂下去100多米,幸亏马腿踏着了一块江底的石头才猛地跳上了河岸,把他甩在岸边昏迷了10多分钟。

  当时的队员岳国利回忆:“建平是我们这些年轻人的主心骨,只要有他在,无论什么样的危险我们都不心慌。”

  在他的带领下,队员们三人一组,背着帐篷和粮食,在不见人烟的丛山密林中逐步推进。

  王建平带着他的分队用5年时间,以参战6省队伍成果评比第一的成绩圆满完成了任务。王建平告诉记者:“这是我们进藏工作的初创时期,更宝贵的是提高了一个境界,真切地感受到从事地质工作必须具有顽强的意志、艰苦奋斗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初进藏5年,给他留下了两个至今也去不掉的“毛病”:一是一年四季都得穿着袜子睡觉,那是天天登山靴里结冰碴造成的后果;二是10个手指关节沾不得冷水,一沾冷水便针刺一样痛,这是常年在冰河中取样造成指关节过敏的后遗症。

  走遍西藏最荒凉的区域,相当于完成了好几个 “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留与不留的争论中,王建平这支队伍随后又依然选择了继续与雪域高原的艰险为伴。13年里,他们走遍了西藏的高山深谷,完成调查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范围之大是当地地勘队伍也没有过的。

  面对妻子幼女的长期分离,面对其它一些单位舒适、高薪条件的诱惑,王建平为什么始终舍不得离开这艰苦的环境?他很实在地说,这10多年自己一点没感觉时间长,唐古拉山的项目做完了,脑子里又想着冈底斯山还没做;一个地方发现找矿线索了,马上又想能不能扩展出矿床、大矿床。在一点一点的牵挂中,13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他和队员们习惯把在西藏的项目统称为“西藏事业”,正是这份感情和牵挂,才让舒适、艰险甚至生死成了他们的第二考虑。

  在冈底斯山采样,王建平和队友曾被困三天三夜下不了山,靠在河里捞小鱼充饥。类似的生死考验在他们的野外生涯中贯穿始终,但没有人因此退缩,过后还要想方设法把项目进度“抢”回来。

  在队员们的记忆里,这么多年里,每天早上起床最早的肯定是王建平,每天最晚睡的还是他。为了节省路途中的时间,王建平习惯每天在衣兜里放一把花生米,中午在马背上嚼几颗当午饭,到了晚上才找树枝、牛粪生火做一顿饭。在藏北石油普查项目中,驻地海拔就是5600多米,高寒冻得皮肤开裂,人人大便都带着血,但是他领着队伍竟然创出了冬季11月才收队的施工奇迹。

  在他们的艰苦奋战中,西藏地质调查中的一个个空白区被填上,出色完成了41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找到14个矿种70余处矿产地。期间,他在发表4部学术专著、30篇科技论文的同时,还为当地各级政府撰写了一大批有关开发资源、振兴地方经济的建议书和可行方案。

  把地质服务更多地和国计民生“拴”在一起

  2002年,37岁的王建平被任命为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院长。角色变了,但他对事业的激情和信念却更加强烈。在他的带领下,河南地调院成为全国领域内专啃“硬骨头项目”的一支劲旅。对3年来完成的70多个地质调查和找矿项目,特别是技术难度大的项目,他从策划、立项论证、设计编写、实施等全过程参与,并一次次深入到野外实地检查指导。

  艰苦环境下养成的强烈责任感还促使他带领全院把专业技术更多地和地方发展、群众生活“拴”在一起,将地质服务的眼光拓展到农业、城市和旅游地质等新领域。他亲自指导完成了6个国家级和世界级地质公园申报和规划建设工作。为了让生活在黄淮海平原水质型缺水区的群众早日喝上“放心水”,他们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8万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采样工作,现在正进行开发洁净地下水的示范工作。

  无论是在最艰苦的野外调查中,还是为让一个几乎解散的队伍脱胎换骨的努力中,或者是目前带领着地调院转型,靠着激情和信念,王建平跋涉疾行的脚步始终没有停留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