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郑和研究:从书堆走向民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13:45 海峡网-厦门晚报

  “文化视角:东南亚的‘郑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闭幕

  本报讯 (见习记者吴笛)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昨天,为期两天的“文化视角:东南亚的‘郑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闭幕。

  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家和南京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郑和研究学

者、华侨华人社团代表以及厦漳两地的民间人士近百人将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期间,与会人士专程从厦门赶赴漳州,参加了龙海角美鸿渐村太保公(郑和)庙祭典活动。厦门大学历史系博士、新加坡华侨林建成说,这是一次学术和民间的结合,能在郑和学术研讨会期间亲身感受民间郑和庙的祭祀活动十分有意义,它将鼓励学术研究者从书堆中走向民间,在田野调查中获得更加生动和具体的历史资料。

  省侨联副主席江宏真指出,今年以来,全国郑和下西洋的纪念、研究活动开展得很多,以往的活动更多是研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此次活动则侧重“文化郑和”,将学术研讨与民间祭典相结合,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必将达到很好的纪念和研讨效果。

  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学术研究处主任安焕然指出,郑和是中马两国交流的桥梁,郑和下西洋体现的是一种和平发展的观念,这是中马两国交流的基础。同时,郑和回教徒的身份也让他拉近了同马来西亚人之间的距离。

  谈到郑和的象征意义,安先生指出,在今天的马来西亚,郑和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了史实意义,特别是郑和的文化象征。一方面,他的拓荒精神已经成为华人移民先驱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华人对马来西亚贡献的象征,它对马来西亚的建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马来西亚博物馆的历史走廊,竖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一个郑字,就是用来纪念郑和对国家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马来西亚人通过郑和寻根问祖,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登嘉楼、沙捞越、槟城等几个地方都建有郑和庙,通过每年对郑和的祭祀活动,人们缅怀祖先,从而加深了文化和历史的认同。

  研讨会由厦门市、漳州市侨联,厦门市、漳州市侨史学会、厦大历史系共同主办。

  (厦门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