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峡游遭遇尴尬(观察·视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06:35 人民网-华南新闻

  9月25日,湖北宜昌,第六届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精明的湖北人极力推介“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城市旅游形象。而9天前,重庆也举办了第十届重庆三峡国际旅游节。两个同主题的旅游节,像是在打擂台,很是热闹。

  但与这种热闹场面形成对比的是,暑期本是旅游黄金季节,在长江三峡经营旅游市场的游船却有近八成处于停运状态。为了拼抢客源,游船也不得已打起价格战,争做“不赚钱

的买卖”。2002年,巫山小三峡每天处于运营状态的游船最多40艘,最少有5艘以上,而现在最多时也只有5艘,最少时仅有1艘。据巫山旅游局粗略统计,到三峡观光的游客中95%以上要游览小三峡。

  绝无仅有的大起大落

  提起三峡游,令人想到的就是近20年来“三起三落”的盛衰之变。作为全球唯一可以乘船全程游览的峡谷,长江三峡在我国旅游市场的地位历来相当重要。但如今,三峡游却陷入了历史最低谷,2004年与2002年相比竟为负增长42%,而峨眉山、漓江、九寨沟等国内其它同等级景点都是正增长。

  1979年,长江轮船海外旅游总公司的前身———国旅长江分社与美国林德布雷德旅行社合作,首开长江旅游之先河。而真正出现蓬勃发展势头是在1990年至1993年间,其时年均接待海内外游客达76万人次,但在1994年后,三峡游的沉闷局面持续了3年。

  三峡游回升是在1997年。一些海内外旅行商推出了“告别游”口号。一时间,游客蜂拥而来,以至出现“井喷”现象,三峡当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126万余人次。可到了1998年,游客人数又比上年陡然下降了1/5左右。

  从2001年开始,“绝版游”的策划又引来火爆场面,2002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45万余人次,达到顶峰。此后,三峡游又宿命般地滑入谷底,至今没有恢复元气。今年暑期,各游船公司由于预订情况不理想,导致近80%的游船停运。

  没有奔腾的江流还是三峡吗?

  在分析“三峡游”的起落原因时,很多业内外人士都将此归罪于“告别游”和“绝版游”。持这种观点的原因很简单:昨天吃了今天的饭。对此,长江轮船海外旅游总公司总经理陈孟炯并不完全认同:“‘告别游’、‘绝版游’虽有负面影响,但绝不是致命打击。”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环境学院副院长胡静则认为,实际上,不愿承认旅游资源基础彻底改变,才是三峡游至今难以走出低谷的致命原因。作为世界上最典型的高山峡谷景观,长江三峡一直以“险、峻、奇、秀”的自然特色著称。如今,三峡旅游资源基础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了解,作为三峡象征之一的夔门,蓄水前夏季丰水期水位在海拔110米至128米之间,冬季枯水期在80米左右,而蓄水后实际水位高度达136.5米,急流趋缓,江面变阔,两岸峭壁成秀峰,古人描述的“水头如剑破夔门”的恢弘气势一去不返。据统计,到2009年三期蓄水后,峡外白帝城、张飞庙、石宝寨、名山鬼城、白鹤梁等主要景点以及峡内的古栈道、摩崖石刻、屈原祠、昭君故里等景点,都将因水位抬高而部分或全部被淹没。

  江流奔腾是三峡的灵魂。而蓄水后,一泻千里的长江变成了一池湖水。亲眼见证小三峡变迁的一位旅游局人士坦陈:“1997年,小三峡的水清澈见底,游客甚至还可以下水捡鹅卵石,但如今水位升高数十米,小三峡变成了一江平流,以往的乐趣荡然无存。现在的小三峡虽然秀美,但论平湖风光,却远不及杭州千岛湖。”

  不少在蓄水前游览过三峡的游客,对三峡风光的改变毫不讳言。一位曾在1997年游过三峡的成都游客抱怨说,现在只是一个湖泊而已,原来高耸入云的山峰现在就像山丘一样,西南哪儿没有山峰丘陵呀!

  能否整合出一个“新三峡”

  与三峡游的尴尬形成对比的是,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推进,三峡沿线各地新开发的旅游景点却异常“火爆”:重庆的青龙瀑布、天坑地缝、红池坝高山草场、湖北的九畹溪、神农溪以及三峡大坝等新鲜出炉的峡外景点渐渐得到游客认可。

  胡静说,从这么多地方均希望在三峡游的大旗下唱戏,说明大家对三峡游范围放大是认可的,三峡游的概念在泛化,正在成为一个集合长江地区旅游资源的“符号”。

  看来三峡游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关键在于能否整合出一个新三峡。

  对于新三峡游能给游客带来怎样的新意,胡静认为,在三峡游地域拓展的同时,三峡游的内容与形式也必须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应开发多种旅游模式,如尝试“三峡夜游”、“徒步三峡游”、“考古探险游”等方式,让游客把三峡玩深、玩透。把三峡旅游文化做出来,才是三峡旅游的真正出路。

  (据新华社)

  《华南新闻》 (2005年09月29日 第二版)

  作者:朱彬崔静 戴劲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