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陆士桢:想帮助青少年把灵魂放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15:56 人民网

  2005年9月25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中国青少年研究、青少年工作的专家陆士桢女士在“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上做了题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求真务实”主题发言,她深刻地揭示了目前中国的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建议。现在将演讲内容摘要如下。

  一、未成年有思想道德建设存着三个误区

  误区一:青少年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严重脱离青少年的实际。

  1.德育标准的高深也严重脱离青少年的实际生活。

  2.内容的深奥影响青少年理解。

  3.单一的标准影响青少年的多样化发展。

  4.德育教育与人格、心理塑造分离,教育的话语性的灌输势必与人格发展发生脱节。

  误区二:青少年德育过程中形式脱离了青少年的主体性。

  1.传统的德育视青少年为被动的被塑造客体,按成人的主观意志来塑造青少年。

  2.传统德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青少年发展出发。

  3.一直忽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4.青少年在德育过程中的表现出低参与或不参与。

  误区三:传统德育使青少年的道德认识与行为严重脱节。表现为:

  1.道德价值的虚化。

  2.道德行为的社会化。

  3.道德能力上的面临多重挑战。

  二、社会变迁与青少年发展

  1.市场运行规则的社会制约影响青少年道德价值。

  2.多元化的思想意识使青少年道德认识出现三组冲突:东西方意识形态碰撞,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与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较量及科学民主精神与封建传统的争斗等。

  3.青少年道德认识出现三个趋势:反映的社会范围不断扩大,道德的自觉本质日益清晰及道德反映的客观事物总体价值更真实、更科学、更深入、更有效。

  4.教育观念和体制的变革带了德育教育的目标、使命、特征、组织、思想基础及途径上的变革。

  三、改革德育教育的五个建议

  1.从未成年人的发展需求出发,确立当前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目标。培养起青少年价值选择能力、高度的社会适应能力、抗拒压力和耐挫折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和有高度创造与持续发展倾向的生命力。

  2.开展突出未成年人主体性的教育,从青少年的需要确立教育的主题,施教要强调青少年的实践、体验和创造的过程,建立成多元化的教育组织形式。

  3.重视现代社会道德价值辨析。以变迁中的社会为道德教育背景,敢于面对社会发展带给青少年工作的挑战,充分发挥未成年人自主认知的能力,运用多种形式引导青少年进行价值辨析。

  4.注重教育德育过程中的互动。把道德能力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追求,重视良好道德情感形成,重视运用成长小组的工作模式。

  5.把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道德建设的重点。

  作者:陆士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