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拆 城中村迁(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04:2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拆 城中村迁(组图)
图为三里屯地区被拆除的“城中村”。

  罗俊 摄

  这几年的北京城,有句玩笑话,“问问大街上走路的人,10个里面6个和拆迁有关。”的确,北京数年来的发展日新月异,偌大一个北京城每几个月就来一次“变装秀”,旧貌换新颜的背后有着数不尽的拆拆迁迁,破旧立新之后是一片都市繁华。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北京更是加快了这个步伐。

  可是在城市的角落里,在社区的边缘上,在大楼的夹缝间,仍有一些“死角”被城市化的脚步所落下,那里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脏乱,治安紊乱,影响市容市貌,镶嵌在城市中与整个“和谐社会”极不协调。那里,人们习惯称之为“城中村”。

  城中村的历史成因

  北京呼家楼街道地区地处京城商业中心CBD区域,从某种意义代表着首都经济的门脸。在呼家楼地区有两个正待整治的城中村,一个是针织路,一个是向军北里。这两个地方和散落在北京其他地区的城中村一样,环境脏乱、设施落后、治安状况差,用居民自己的话说是“夏天出门一脚泥,冬天出门满脸灰”。

  据呼家楼街道拆迁办的张科长介绍,这些地方在形成城中村之前,可能只居住几十户,后来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发展到了上百户,水、电等许多生活设施不可避免地出现供需矛盾,使居住条件日益恶化。形成城中村出现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旧城改造遗留的老旧平房区;二是市政建设遗留的简易建筑,由于地铁和城市道路等市政建设中,为建筑工人搭建了很多工棚和排子房,在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没有及时拆除,用来安置职工长期居住;三是一些征而未建的地区,征地单位对征用的土地长期不拆不建,缺乏有效管理,形成征地单位、地区街道两不管的局面;四是开发甩项,建设用地完成拆迁建设,甩下道路两侧、绿化用地上的房屋等。

  “不开奥运会,也得解决城中村”

  城市在发展,城中村却停留在原地,不和谐的音符越来越强烈,城中村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了。毫无疑问的是,城中村的改造既能改善城市面貌,又能提高“村民”生活状况,利国利民,势在必行。而2008年奥运会恰好为加速改造城中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但是,用张科长的话来说,“就是不开奥运会,也得解决城中村!”

  在今年的北京“两会”上,市长王岐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将重点整治三环路以内及奥运场馆周边69个城中村。据悉,2007年底前,北京市将整治完成奥运场馆周边及四环路以内的171个“城中村”,具体进程为,2005年整治69个,2006年整治45个,2007年整治57个。具体的改造内容将涉及到发改委、规划、国土、建委等相关部门。一时间,城中村改造全面铺开来。

  最大的问题:买单!

  “从我们街道的工作人员在居民中所作的前期调查结果来反映,大部分的居民都表达了盼望早日拆迁改造的愿望。”呼家楼街道拆迁办的张科长介绍,“但是在实际的执行当中,还是有不少难处的。”为了作好城中村居民的工作,呼家楼街道的全体工作人员深入到每家每户中,一次次地为他们详细而耐心地解释有关政策。

  最大的阻力还是在买单的问题上,单单呼家楼街道两处城中村就共有居民260多户,用于发放给他们的补偿金这一块就得近亿元人民币,整个北京市至少需要上百亿元的资金。这笔钱谁来买单?只能是政府。因为城中村大多是遗留下来的城市建设死角,加之分布比较零散,单个的面积都不大。房地产开发商因拆迁成本高,无利可图而无意开发。而且有一部分城中村是原来的企业建设用地,而大部分企业显然无力收拾这个烂摊子。

  可是数百亿的资金,分到千千万万个住户却不能让家家都满意。因为这些城中村居民的补偿金是按照住房面积来计算,但往往他们的居住面积只有10~20平方米左右,总算下来20万元人民币左右。据张科长介绍,城中村居民补偿标准按地区不同而异,由城中心向五环外共分为六个等级,每平方米的基准地价从1600到6000元不等,再加上每平方米补贴的基准房价600到1000元,以及按房屋新旧程度折成的重置价和政府为了鼓励搬迁而设的奖金,实际上每平方米的价钱还是不算太少的。

  破旧立新从来不会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但相信我们的政府有能力,我们的人民有觉悟,一定会和城中村永远说再见。设想三年后,我们的首都处处高楼林立、街边片片绿草如茵,城市人人安居乐业,一派和谐安逸。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9月30日 第十版)
拆 城中村迁(组图)
位于朝阳北路旁即将拆除的“城中村”。

  罗俊 摄

  作者:罗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