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美好的愿望寻找归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05:57 人民网-江南时报

  一个热爱艺术的人,在1976年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开始了自己感伤的旅程。他想表达自己真挚的爱和对历史的认同,就是这种最原始的情感,使心灵中模糊的情景逐步变得清晰。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就是这种用爱表达出的愿望,促使他挥毫泼墨,成就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这幅伟人中堂画。它的作者是一位热爱艺术的企业家,叫吴顺海。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画家司徒乔先生在鲁迅逝世后,为鲁迅葬礼所作的鲁迅画像和遗容像,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从鲁迅先生紧闭的双眼和双唇中,你会读到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而一部沧桑的历史就这样写在了阅读者的心中。

  或许是巧合,吴顺海先生的画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历史的回归。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我们的心灵始终被阴霾笼罩,点滴的阳光根本不能愈合伤口。但就是这点滴的阳光,为我们带来了希望。我们所怀念的东西依然很多,尤其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传奇故事深入人心,为他们塑像就是为历史作最好的标注。艺术作品的主观性往往会使我们在一个理性的层面上分析历史,而理性却可以用来进行解释或构画现象、状态,回归到历史的真实。吴顺海的画恰恰是那种理性层面上历史的再现。

  具像的东西背后所蕴涵的是精神的回归。欧洲中世纪美学家奥古斯丁认为美的根源是上帝,这种新柏拉图主义总是以宗教诠释具体事物,因此让后来者抓住了尾巴,而竭力否认精神世界的力量。撇开辩证法不说,我们要探究的是人的整体,包含很多非物质的东西。我们的精神家园里或春光明媚或乌云密布,需要寄托需要假设需要梦想,从这幅画里我们就能看见一代人的精神支柱呈现稳定的历史状态。当初刘海粟就要求自己的学生“依自己对于自然界所生的情感去表现”就考虑了精神面的影响。因此我们说,吴顺海的画是那个类似宗教又不乏闪光思想年代的精神回归。

  我们总是对英雄怀有真诚的崇拜,他们那种壮怀激烈的心境,那种高瞻远瞩的目光,那种不屈不挠的斗志,是常人所无法比拟的。因而我们敬仰和歌颂,这似乎又是人性的回归。吴顺海的画构图简单,有自己的风格。我们知道风格不是单指内容方面的特征,也不是单指形式方面的特征,而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即审美意象的总体特征,单就这幅画而言,吴顺海附加在这种风格之上的是原始的人性,即崇拜和敬仰。当然吴顺海并没有把人性与社会割裂开来,而陷入萨特存在主义的泥潭。相反,他的表达形式还是坚持用自己的眼光看那个时代,表达对历史的关注。从吴顺海心灵的流程来看,执着、平稳,但没有波澜并不代表刻板,相反我们感到了平静下人性的张扬。

  作为一名非专业的作者,吴顺海的画能具备诸多的特质已不容易,预祝他在将来能创作出更具思想性的作品,成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画坛大家。

  立明

  《江南时报》 (2005年09月30日 第三十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