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把知识打碎了给孩子看(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06:07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把知识打碎了给孩子看(组图)
把知识打碎了给孩子看(组图)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第一次见到四册《上学就看》样书,那封面上一红一黑“小脚丫”配着暖色的铺底明显提示你,它一定是给孩子看的,当你预备拿起翻阅它的那一刻,突然发现书的封皮是两个柔和的圆角,这是一种刻意对孩子安全性考虑的设计,随手翻页满目花花绿绿的文图略显迷人眼,或许只有孩子心理和审美能够接受如此艳丽斑斓拼图式的百科全书吧?

  其实,对儿童读物的评判,只有拿到货架上才能见高下。不过此前的投胎滋养,似乎已经宿命了它的今生后世,人人都晓得精耕细作的耐心和拔苗助长的速成会有怎样迥异的结果,也多少知道在“抄袭、假书、伪书”犹存的时代,谁还能耐住用数年谨慎投胎去生一个“孩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用5年时间完成《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之后,3年又推出续册《上学就看》,其耗时耗力仅从时间的跨度,足可佐证出版机构的严谨,而这种严谨缘于它的原创性,47个知识门类,329个知识主题,1322个知识点的专家撰写、编辑修正之外,或许更能体现这套书价值的是3000幅图片的原创,这些数字累计起来,比著名的《大不列颠儿童百科全书》还要多,如此精心制作,其投资成本必然昂贵。无论耗时、耗力,还是耗财,大概还不是紧要之处,这套专为低龄儿童制作的书,无疑是成人诸多想法的集纳,无疑是以适应孩子阅读习惯为宗旨的去尽心编纂的,那纸底纸背隐含着的编辑思路,或许才是一本书的灵魂所在。

  在和编辑们的交流中,你能感知他们对新书《上学就看》倾注了诸多想法,这些想法听起来零零碎碎的,但珠子般穿起来时,似乎即可浓缩成4个字:为了孩子!正是这四个字包含的意义,左右着出版社对儿童读物的定位理念。王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叫做“儿童百科全书”的书在中国有,但是不能满足现在中国儿童的需要,因为不够好看,不够美,不够吸引人。外国儿童百科全书比较好看,但是不适合中国孩子的需要,好多理念在我们看来都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用了5年的时间自己出了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该书出版迄今4年多,已发行了30余万套,应该说是非常成功。虽说如此,我们依然感到遗憾。因为虽叫做“儿童百科全书”,但是实际上要到9岁以后才能看,还不适合最小的儿童去看。所以经过进一步研究,我们决定出版另外一套儿童百科全书《上学就看》,适合6岁~9岁的孩子阅读。

  这套书的图片非常精彩,本来书里的东西是孩子没有接触到的世界,现在通过精美的图片把它变成可感知的,形象的,直观的,可以让孩子轻松地学习。文字部分也非常有特色。如每页中都有小段中英文对照的文字,一个没有解释的成语等。我们研究现代中国家庭存在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任何父母都不会回避这个责任,但这是在上学前。一到小孩子上学,很自然地把任务转换,父母就成为学校的“派出所”,去执行老师的指令:你今天做作业了没?但是自己却没有教孩子的任务。于是家庭当中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亲子交流削弱了,孩子感觉看不到妈妈的笑脸了,造成家里面感情淡漠了,这是很悲伤的事。我看到河南电视台做过一期节目,一群孩子说自己心里的话,家长在外面可以看得见孩子。结果发现孩子最讨厌的就是妈妈简单粗暴和板着面孔“不会笑”的样子。有孩子说:“我最恨我的妈妈对着电视微笑。”

  另外,一个问题是中国家庭近20年发生了变化:20年前任何一个家庭都不会出现一句话:妈妈这个你不懂;爸爸这个你不懂。因为这20年的时代变化太快,一大堆新事物冒出来。孩子接触到的新事物太多了——短信、彩铃、“粉丝”、超级女声、“凉粉”……买一个数码相机,肯定儿子比妈妈先学会。这就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家长在孩子心目当中的英雄地位动摇了。

  心理学家认为:十岁以前爸爸妈妈是最大的英雄;十岁之后多数可能会转变。这里牵扯到另一个概念:道德传递最基本是通过家庭。譬如来了个妈妈的朋友,要叫“阿姨”,反正爸爸妈妈怎么说,孩子就怎么做。养成习惯,好习惯就传递下去了。“妈妈你不懂”说多了,妈妈的权威地位就动摇了。动摇了之后,道德传递就发生了障碍,伴随而来的就是孩子觉得妈妈对他不亲了,而妈妈又觉得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了,不听话了。这样的问题靠说教能转变吗?是转变不了的。我们在这套书里就设计了这么一个没有解释的成语,孩子看不懂,然后最直接的就是去问爸爸妈妈。这不是父母主动讲给孩子听的,而是孩子主动问的,主动寻求答案的。这能起到两个效果:一个是亲子交流,继而亲子共读;第二个是300多次强化父母的权威。权威增加了,就会有利于道德的传递,家庭的和谐。

  不是简单地让父母花一本书的钱买好几本书(成语书、英语书、拼音书等),而是让它在家里起到这么一个作用。任何一本目前在中国市面上的书都没有这样的设计。

  编孩子感兴趣的书

  《上学就看》与前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是一个系列的。《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整套书按照徐惟诚总编的整体构想进行,是分不同年龄段的。

  全书的策划立项是在1996年,1998年被中国出版总署列为“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1996年到1998年我们一直在做市场调研,包括确定指导思想、编书理念、组织教师座谈会、各个领域的专家座谈会等。我们认为编“百科”最重要的是:权威性、科学性、知识性,还有就是为孩子特别加上的趣味性。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任何一本百科都不可能是包罗万象的。所以我们为孩子编的是孩子感兴趣的,应该知道的和对学校知识延伸有帮助的。所以我们还有一种理念,就是不注重给孩子多么完备的知识,而在于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养成寻找知识的习惯和方法。这就是我们给儿童编百科全书的一个前提。在后来我们编不同年龄段的“百科”时也贯穿了这个理念。

  在编第一套书之前,国内只有一本以文字为主的少年百科全书,图文版的只有国外的引进版,没有我们自己出的。而我们认为,从读图认识世界是人的一个本能,读图比文字的直观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能更容易引起人的重视。孩子喜欢进口的百科全书,但是这里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进口百科里面都是外国的科技、历史,连人物都是外国的,不是我们自己的,离中国孩子距离很远。作为中国的孩子,自己祖国的文化历史都不了解的话,恐怕也不合适。鉴于市场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我们决定要出一套中国的、图文的儿童百科全书,这也是在完成了《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的编撰工作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就是不仅要编成人的,还要给我们的孩子出自己的百科全书。所以在书的背面我们的一个口号就是“中国孩子自己的百科全书”。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开专家会,做样张,征求老师、孩子和专家的意见,我们尽量把图片质量做得和国外的接近。按照我们编不同年龄段的百科计划,我们在2002年开始启动了6~9岁版的《上学就看》。程力华

  让孩子给书打分

  我们在2002年2月份开了一次专家座谈会,确定了选题与方向。按照徐惟诚总编辑的思路,《上学就看》要力争与成功的第一套有区别,因为读者对象不一样。6~9岁知识类的图书比较少,再大或者再小的年龄段都不少,所以一位北师大的教授有这么一句话:“两头是‘油绿’的,中间是‘荒芜’的。”6~9岁是孩子从非正规学习到正规学习的转折阶段,帮助孩子顺利地通过这个转折是我们这套书想做到的。

  为了真正贴近孩子,我们在编书过程中坚持对孩子“蹲下来”,与孩子“零距离”:同一个主题,我们做出好几份样张,直接拿给“北京小学”的孩子看,让他们打分,从而帮助我们找到方向。具体来说这套书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在内容上,从框架到表述都更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像“动物园”、“植物园”、“天文馆”这样的称谓分类更适合小孩子。考虑到6~9岁的孩子对动植物有天然的亲切感,我们关于动植物的知识主题就差不多占到了三分之一。第二,在编辑上,力求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更强调了与小读者的互动性。

  第三,在形式上,继承了《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的成功做法,继续采用图说知识的编排方式,特别增加了两个中国形象的卡通人物奇奇和妙妙,配合着写实的图片和原创的卡通图,增加了孩子的认同感。

  第四,细节创造了完美。例如选择最适合孩子阅读的12开开本;正反两个封面会使孩子的阅读不拘一格,真的是“反正都好看”;虽然增加了成本,也坚持把封面做成圆角,为的是孩子的安全,这在国内可是真正的第一套。赵秀琴

  1:《中国儿童百科全书》执行主编 程力华

  2:《上学就看》执行主编 赵秀琴

  责任编辑:李胜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