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干部八小时外该不该被监督?(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07:05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干部八小时外该不该被监督?(图)
  背景:据报道,近日,鹤壁市为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体系,开始将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纳入考察监督的范围。即分别由干部所居住的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分管工作人员、楼院长和邻居定期填写监督卡,其结果将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时的重要依据。此举一出引发争议,有些人表示赞同;但也有人说,领导干部也是人,八小时之外是私人空间,受监督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对此,您的看法如何呢?请发表议论。

  考察干部不可忽视“8小时之外”

  陈静(郑州大学):

  以往考察干部,往往只注重考察干部8小时以内的工作政绩,却忽视查看其在8小时之外的表现。常常有些干部,在单位里一本正经,离开单位就变了样。这些工作之外的情况,往往为人所忽视,致使一些有问题的人被提拔重用,在群众中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对8小时之外的生活圈和社交圈的考察,也是考察干部时应该重视的内容,不应成为空白。

  8小时之外到底考察什么?主要应包括个人修养、社会交往、家庭生活等。其中,个人修养主要包括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生活作风和廉洁自律等;社会交往主要包括公众形象、遵纪守法、交往对象、社会公德、社会责任、邻里关系;家庭生活则主要包括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夫妻关系、亲属关系、经济状况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能全方位地折射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通过对干部们生活圈、社交圈的考察,可以获得对一个人更加全面的了解,避免用人失察。因此,考察干部一定要把8小时以内与8小时以外的情况结合起来,全面考察、综合比较,才能得出公正客观的结论。⑤7

  公众知情权大于官员隐私权

  李明亮(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政府):

  有人认为,考察领导干部“两圈”会侵犯个人隐私。我以为不然。将领导干部8小时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纳入考察监督范围,是有中国特色民主监督的尝试,并不会侵犯干部的隐私权。

  所谓隐私,指的是与他人无关、纯粹私密性的东西。而领导干部们即使是在工作8小时之外,仍然会被群众当作党员干部、公务员来要求,其生活作风、品行举止仍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作为公众人物,干部们的自由度和隐私权要比普通公民来得小,应该坦然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监督。此外,由于官员权力的无形延伸,官员的部分私生活作为公共资源的一部分理应接受监督。

  不少国家对于官员隐私权的保护相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是有限制的,是最低限度的保护。民众对于官员的隐私可能涉及公共利益的,有充分的知情权。对此,恩格斯早就说过:“个人隐私一般应受到保护,但当个人私事甚至隐私与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发生联系的时候,个人的私事就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私事了,而属于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受隐私权的保护,应成为历史记载和新闻报道不可回避的内容。”因此,当公民对官员的知情权和官员自身的隐私权发生冲突时,应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先。⑤7

  监督不能侵犯隐私

  苌萱(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此次鹤壁市为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体系,将领导干部8小时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纳入考察监督的范围,并将干部们在“两圈”内的表现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是有积极意义的。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个人对外交往的空间大了,可利用的工余时间也多了。面对“大”了的空间和“多”了的时间,有的领导干部沉湎于觥筹交错之中,不断放纵自己。从这些年查处的违法乱纪案来看,时间大多发生在“8小时以外”。因此,对领导干部8小时以外的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是当前深入开展反腐斗争的紧迫需要。

  然而,对干部进行8小时以外的监督,也要特别注意保护干部的隐私权。因为,干部也是公民,依法享有自己的隐私权。对此,人大法律系的杨立新教授认为,对干部跟踪、盯梢,监听干部的电话,非法搜集干部的私人信息,对干部的住宅进行监控,将得到的干部的私人情况进行非法传播,等等,都是非法侵害干部隐私权的行为,都是非法监督,构成侵权行为,要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因此,在对干部进行8小时以外的监督中,绝对不能使用这样的方式。⑤7

  监督必须延至“8小时之外”

  刘剑华(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党校党建研究中心):

  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管理工作人员,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为了避免领导干部腐化变质,就必须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监督。8小时之内固然要监督,“8小时之外”也同样要监督,否则,他们手中掌管的事关国家利益、民众利益的权力很可能就会从公共领域进入私人空间,成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我认为,对领导干部进行“8小时之外”的监督是党和国家的权利,也是人民的权利,接受“8小时之外”的监督则是领导干部应尽的义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领导干部“8小时之外”活动的空间在不断延伸,“生活圈”、“娱乐圈”、“社交圈”在不断扩大,受社会负面因素影响的机会、道德失范和被腐蚀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事实证明,领导干部中的违法乱纪现象和腐化堕落行为绝大多数发生在“8小时之外”。因此,新时期对党员干部的管理,仅仅靠强调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外部施加严格的监督。而监督仅停留在8小时之内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延伸至“8小时之外”。⑤7

  考察“两圈”具有积极意义

  陈志韫(河南教育报刊社):

  早在2000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就在浙江湖州进行党员干部“两圈”考察的试点。有媒体报道说,“两圈”考察方式在湖州初见成效。到目前为止,该市已有86名干部“倒”在8小时之外,受到谈话诫勉、暂缓使用、取消拟任资格等处理及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大多是生活不检点、公德意识差、不孝敬长辈等问题。而大多数干部也因此更加注意个人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转变了作风。湖州市委组织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地群众对干部的满意率从2000年的73.1%上升到今年的83.7%,表明这个制度的推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作为有中国特色民主监督的一种尝试,对领导干部的8小时之外进行监督,其积极意义显而易见。“两圈”的考察是对干部考察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能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干部的情况。少数领导干部在工作时间内道貌岸然,但在生活圈和社交圈里却见不得“阳光”。通过对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的考察,能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防止腐败发生。同时,加强监督会形成约束力,对党员干部起到警醒作用。⑤7

  反腐倡廉应三管齐下

  张金平(项城市邝花园学校):

  在当前反腐败斗争日趋复杂的形势下,我认为,加强对领导干部8小时之外的监督,必须采取组织监督、社会监督、家庭监督三管齐下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强监督,形成约束力。

  在组织监督方面,要将干部在8小时之外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建立“8小时之外”行为规范档案,促使党员干部在“生活圈”和“社交圈”中严格要求自己;要加大查处力度,发现问题要及时严肃处理。在社会监督方面,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聘请监督员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监督网络,拓展监督范围,发动社会力量对党员干部开展广泛的监督。在家庭监督方面,要积极动员家庭成员共同参与“8小时之外”的监督,主动拒礼、拒请、拒赌,营造廉洁勤政的家庭风气。

  总之,有了组织、社会、家庭这一立体监督网络,定能加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⑤7

  简言短语

  “干部腐败,8小时之外”。这话尽管说得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透过近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可以看到,许多腐败分子都是从8小时之外的吃喝玩乐开始,思想发生变化,进而走上不归路的。因此,对干部“两圈”的考察可以发现许多曾被忽视的问题,获得对一个人更加全面的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干部8小时之外在什么样的圈子里活动、和什么样的人交往,绝对不是可管可不管的事。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党员干部的前途命运,更关系到党风政风,关系到党群干群关系。所以说,干部8小时之外绝不是该不该监督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监督的问题。

  (平顶山·杜玉琦)

  加强对领导干部“8小时之外”的监督管理,主要应做到“四看”:看其说些什么,是自由主义的牢骚话,还是健康积极的鼓劲话;看其吃些什么,是违反规定用公款大吃大喝,还是遵守制度保持廉洁;看其图些什么,是只图个人名利,还是心装公众利益;看其玩些什么,是有害身心健康的低格调,还是陶冶情操的高品位。通过“四看”,把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从8小时之内延伸到“8小时之外”,从“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社交圈”、“家庭圈”,做到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组织的监督管理就实行到哪里。

  (内乡·马彦虎)

  如果考察了解干部仅局限于工作实绩,而忽视干部8小时之外的言行,那么即使对干部本人的工作进行了考察,也是不全面的。因此,考察干部一定要把8小时之内与8小时之外的情况结合起来,全面考察、综合比较,既要看其工作实绩,又要看其生活作风、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表现。

  (郑州·刘平)

  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公民,那么他在8小时之外的社交圈、生活圈的活动,只能算是一些“私生活”,从法律上来讲,显然应当属于个人隐私。如果要去考察打听普通公民8小时之外的活动,无疑是有窥探他人“隐私”之嫌。可是,对领导干部而言,8小时之外的生活仍属于其政治生活的一部分,不应划入私事的范畴,应该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网友·何向东)

  插图柳芳

  责任编辑:陈要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