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企业“国际化”,步子要稳不要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14:19 新民晚报

  在一个个跨国并购案中,国际市场惊呼“中国人来了”,然而,令人有些尴尬的是,真正运营成功并拥有国际名声的中国企业并不多,“MadeinChina(中国制造)”更多地仍和“贴牌加工”相联。在昨日举行的2005沪港青年经济发展论坛上,专家提醒,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旅,任重道远。

  想得太多VS想得太少

  上世纪90年代,曾有一家国内知名药厂在纽约时代广场上竖起了巨大的广告牌,而事实上,这家企业生产的药品并未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在美销售,结果,巨幅广告的观众只是中国内地赴美代表团。如此“海外战略”,明智吗?上海社科院院长助理屠启宇指出,“政治、文化要素想得太多”成了一些国内企业匆忙上阵的诱因,他建议,“与其盲目宣称打‘中国形象’,不如更‘实惠’些”。

  企业在另一些方面却不能“想得太少”。结合自己多年为中国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经验,麦肯锡大中华区董事长欧高登建议,那些热衷国际并购的中国企业,朝对方伸出手前,不妨先做几件事:一是预测未来10年的原料价格、市场需求等走势,决定是否值得做这次并购,操之过急只会接了别人不要的“包袱”;二是寻找富有国际并购经验的人才加入团队;三是了解被收购企业管理层人员的管理水平,对其进行测评,并准备好后备人选,做好人才储备。

  规避风险VS寻找机会

  看到哪个行业存在市场空缺,便想通过并购加入这一行业“分一杯羹”,这样的想法未免有些幼稚,“你看到的机会,别人同样能看到”,经济学家郎咸平借用韩国企业三星电子的成功之道告诫中国企业,“关键在于企业能否从行业本质中找到突破口,在危机中寻找转机”。

  在手机、显示器、半导体等3大主导领域,它都是“迟到者”,尽管技术落后,但三星另辟蹊径,在“外观设计”方面加强研发;当不少企业抱着“亲近消费者,降低生产成本”的“陈规”将生产企业搬至他国时,三星却在全球开设了13家外观设计中心,摸清当地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结果大获成功。在郎咸平看来,三星之所以创造了世界500强排名从2000年的94名跃至2004年的35名的“奇迹”,赢就赢在“逆向思维”,这值得中国企业学一学。

  本报记者 陆梓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