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母亲河你还好吗(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1日10:40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母亲河你还好吗(组图)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母亲河你还好吗(组图)
郑州市民保护母亲河万人签名长卷交给“大河之旅”。

母亲河你还好吗(组图)
领队王永治(右)在郑州花园口取到浑浊的黄河水样。

  今天是祖国母亲五十六华诞,而作为孕育中华民族的黄河,又是怎样的一种境况

  孕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她本应受到儿女的精心保护,可事实上却受到许多虐待,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为了让人们了解母亲河黄河的生存状况,腾讯网、中国地理杂志社、中国新闻社等6家媒体联合举行了“大河之旅———环保中国·2005黄河万里行”活动,9月1日从黄河源头出发,于9月29日到达黄河入海口。

  腾讯网新闻中心副总监、“大河之旅”领队王永治痛心地告诉记者,他们在黄河两岸一路看到,许多人只是在口头上把黄河称为母亲河,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把母亲河当“人”。

  肆意向母亲河索取

  如果把黄河看作我们的母亲河,那么,千百年来,母亲河总是设法满足儿女的要求,为了解救黄土高原上干渴的儿女,劈开险峰,绕过峻岭,从遥远的青藏高原长途跋涉而来。然而没想到因此宠坏了一些儿女,他们往往不顾母亲河的实际能力,肆意索取。在甘肃省积石山县40公里长的黄河身体上,截至2000年,就扎下了81处提灌工程。

  “大河之旅”队员在内蒙古磴口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发现,该地不仅在引黄灌溉上分流了很多水资源,同时当地又在黄河边上开始建造耗水巨大的高尔夫球训练场。

  9月10日,甘肃省水文资源勘测局副总工程师胡兴林告诉“大河之旅”队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径流量已经减少了两成。1956年至1990年,黄河上游的平均径流量是669立方米/秒;从1991年至2003年,平均径流量527立方米/秒,最近10多年比以前减少了21.2%。2002年,黄河上游径流量只有327立方米/秒,是自1956年有水文观测资料以来的最低记录。

  “大河之旅”随队专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守春说,从1972年到1998年,黄河有22年发生断流,断流时间最长是200多天。

  群众向队员们讲述了1997年黄河上的悲剧。从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一直干到河南开封附近,生龙活虎的巨龙“休克”了。两岸人就在河床上驾驶“嘣嘣车”,甚至骑自行车来来往往,小孩在河床上踢足球,还有单位把河床当成了职员军训场。

  妄为的恶果让母亲河吞咽

  本来,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黄河要“吞咽”大量泥沙,可许多人不仅没有设法帮助母亲河减少这些泥沙,而且毫无节制地从事生产、生活活动,严重地破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使黄河承受更多的泥沙,连曾经清秀的“面部”,也沾上了泥沙。

  队员彭俊军说,9月6日,他们途经日月山时,本来蓝天、莹雪、白羊、绿草,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彩色画卷,但中间夹杂了一条沙丘。当地人告诉他们,以前这里是一片绿色、完整的草地,由于有人挖草取沙,逐渐出现了沙丘。3年之前,这里的沙丘还只有几百米长、几十米宽,而现在已变成一条长10公里、宽800米的小沙漠。沙漠借助风的力量,正在快速吞食草原,而且逐年加快。

  9月7日下午,“大河之旅———环保中国·2005黄河万里行”第一场“黄河论剑”在青海省贵德县黄河岸边拉开。贵德素有“黄河天下贵德清”之称,但队员们发现此处黄河水并不那么清澈。领队王永治在最后特定的取水环节取出了浑浊的水样。

  王永治告诉记者,9月9日,他们来到甘肃刘家峡库区。刘家峡水电站是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库存容量57亿立方米,是兼发电、防洪、防凌以及灌溉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然而由于库区沿岸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刘家峡大坝库区淤积泥土加剧,库容严重萎缩,30多年来骤减10亿立方米。刘家峡水力发电厂厂长张敬军告诉他们,近年水土流失情况还在加剧,每年库区将面临2000万至3000万吨的泥沙沉淀,而用传统的排沙方法只能排掉不到一半的泥沙,剩下的大部分泥沙都要淤积在库中。

  9月16日,“大河之旅”队员沿黄河东侧驱车,从山西偏关到达保德。沿途看到许多河段两侧的斜坡或峭壁上,有企业在肆无忌惮地挖沙和采石,废碴丢弃在河边,随队专家、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穆兴民说,黄河在北部一些河流泥沙含量最高达每立方米601公斤,就是说有60%的泥沙了。

  他们进入陕晋交界的黄河峡谷,看到这里的水土流失更加严重,河水浑浊不堪。连壶口瀑布溅起的水雾,都带有沙子,落到哪里,哪里就是一层黄色的泥土。

  王守春说,在这一区域,进入黄河的泥沙占整个黄河泥沙量的五分之四,但汇入黄河的水却只有黄河水量的三分之一。

  由于泥沙过多,母亲河痛苦地“鼓”起身体,成了悬河。河南大学教授牛建强告诉“大河之旅”队员,目前黄河河床在河南开封一带,最高处比市内高10米,时刻都有决堤的可能。

  把母亲河当做下水道

  9月14日,“大河之旅”队员在内蒙古包头市以西100公里的乌梁素海周边采访时,有村民偷偷告诉他们,一些造纸厂等企业向草原和黄河排放污水。

  队员们了解到,乌梁素海这个位于黄河北部的大湖,成了整个河套地区的渗井,该地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几乎都排到了这里。他们看到,湖面上是一窝一窝的绿草,水面像死板的固体,没有灵动的波纹。根据当地环保局统计,2004年乌梁素海向黄河排了7500万立方米的污水,是黄河内蒙古段最大的一个排污口。

  9月17日,“大河之旅”队员,奔赴晋、陕、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这里曾经被人们称为“金三角”。然而由于过度开发,而今变成俗称的“黑三角”。队员们看到,黄河两岸,每隔几里地就有一个冒着滚滚浓烟的企业,有些河段,两侧同时有三五家企业在冒烟。他们以黑烟作为路标,找到了几家水泥、电石、焦化工厂,看到排放的污水和废碴在黄河滩上形成了一片污浊的死水,水草已经枯死,散发着一股异味。据报道,这几家企业都曾经被要求限期治理。以前的黄河,身上只是沾上了泥沙,如今肮脏的油污、有毒的液体,一股脑注入她的体内。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守春说,这里的污染是“海、陆、空”齐全,污染程度非同一般。据统计,2001年全国河流污染严重程度排名第四是黄河;2003、2004年两年的第三名都是黄河,第四名是淮河;2005年第一名是海河,第二名就是黄河。黄河的污染程度超过了淮河。

  过去人们都在忧虑黄河水土流失、黄河断流,如今有专家们认为,黄河最大的问题是污染。

  多是些自私而不负责任的人

  那些给母亲河带来痛苦的儿女,往往多是些自私而不负责任的人,对于给母亲所造成的痛苦,从不承担责任。

  “大河之旅”队员在个别两地交界处了解黄河环境被破坏的原因时,两地相互推卸责任,都说主要是对方造成的,而“大河之旅”看到的情况是,两者半斤八两。

  所有给母亲河造成痛苦者,总是理直气壮;向母亲河无节制引水者,总是说他们离不开黄河,必须引水;造成水土流失者,总是说他们落后,没有别的办法;向母亲河排污者,坚持认为他们贫穷,只有惟一谋生之路。他们没有一个不理长的,而且总认为自己吃亏了,就像一个惯坏了的孩子,根本不考虑母亲河能承受多少压力。

  当用不着母亲河时,那些不孝儿女就推来搡去,不愿尽“赡养”责任。有的地方要用黄河水浇灌田地时,不惜投巨资,用引水渠、大马力水泵抽黄河水享用;可当要扩大自己的土地时,用阻水坝将母亲河往对岸“推搡”,折磨得母亲河摇摆不定,无法安宁地“躺卧”河床。

  拯救母亲河做孝顺儿女

  内蒙古社科院首席研究员、内蒙古文化大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潘照东说,在黄河沿线生产生活生存的人,我们应该有一个意识就是中华文明发展离不开母亲河,没有黄河的哺育,就没有黄河沿线的黄河文明。如果保护问题不能引起足够的认识,继续不加节制地浪费黄河水,不注意生态保护,作为黄河的儿女,不客气地说就是一种犯罪,是在用自己的手无情地残酷地撕裂损伤母亲河的基础。这样做应该说是母亲河不孝儿女、不孝子孙。

  王守春说,母亲河养育了我们中华儿女,我们怎么回报她呢,我们一定要管理好它,保护好她,不能虐待她,有朝一日,黄河没水了,那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意味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还将对中华文化、民族心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家刘一达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之水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但是到了21世纪,黄河之水有些苍老。越来越老,这个老,不是黄河的老,不是自然现象,它带有一种人为的原因。正是由于黄河沿线疯狂开采,无限制的工业开发,造成了自然生态失去平衡,现在到了我们应该大声疾呼“救救我们母亲河”的时候了。

  原包头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刘幻真说,在一些发达国家,后工业社会一些建设问题在几十年前已经得到“报应”了。我们一定要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现在一定要把环境保护摆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上。

  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说,我们现在对黄河的很多不科学、不合理的人为干预,不仅是一个科学的问题,还是对自然的态度问题。我们“治黄”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维护黄河的健康生命。黄河也是一个生命体,黄河有它自己的权利,有它的存在。我们不光是要去合理地使用它、利用它,而且要尊重它,要保护黄河的生命。

  王永治说,我们必须做一个知恩图报的儿女,尽一个儿女的孝心。如果我们保护不好母亲河,将让世人嘲笑。山西新闻网记者王冬梅动情地说,抹去母亲河脸上悲哀的泪水吧,用我们做儿女的真心来拯救我们的母亲河,弥补我们曾给母亲河造成的伤害。

  文/图记者金石

  “大河之旅”队员万里运送15瓶水

  在入海口为母亲河祈福

  本报讯(记者金石)9月29日上午,潇潇风雨中,“大河之旅———环保中国·2005黄河万里行”队员,庄严地将从黄河源头和黄河其他河段取的15瓶水样,倒入黄河入海口,祝愿黄河千秋万代,奔流不息。

  由腾讯网、中国新闻社等6家媒体联合举办的“大河之旅”活动,从9月1日出发,经过一个月的跋山涉水,行程1万公里,于9月29日抵达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活动过程中,得到各地媒体的支持和响应,有400家媒体参与报道,向世人揭示了目前母亲河所经受的痛苦,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凡响。9月23日,本报和腾讯网、白鹿书院等6家单位在西安联合主办了“大河之旅”的黄河论剑——陕西篇“黄河文明的变迁”论坛。

  当日,黄河入海口水浪滔滔,阴雨绵绵,队员们和我国著名环保人士唐锡阳、著名记者唐师曾、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以及山东的数家媒体,共近百人参加了为黄河祈福仪式。随队抵达入海口的腾讯网、中国地理杂志社、西安晚报等6家媒体记者和随队专家王守春等将标有地名“黄河源”、“壶口”等字样的15瓶水样庄严地倒入一个洁净的铜鼎中,然后由我国著名环保人士唐锡阳、齐鲁晚报副总编辑朱德泉和腾讯网副总裁孙忠怀共同捧起倒入黄河入海口。这15瓶水样,是队员们从黄河源头开始分段在黄河中提取,不远万里,精心地带到入海口的。

  队员们纷纷表示,这既是保护母亲河活动的一个终点,也是一个开端,以后将从自身做起,爱护母亲河。“大河之旅”领队王永治说,如今黄河源头的水要抵达入海口,很难,这个仪式的目的就是希望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如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千秋万代,川流不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