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和谐,在件件实事中构筑——晋城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掠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3日03:04 山西日报

  道路宽敞贯通,新式住宅矗立,村民安居乐业,农家大院传出朗朗笑声……

  在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的同时,晋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注农村发展问题,并立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这一课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国庆节前,我们深入晋城市泽州县东四义村、山耳东村、东常村等农村,就晋城市的有关做法进行了采访。

  ●农村要和谐首先百姓口袋要有钱

  和谐农村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让老百姓富裕。晋城市在1997年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达小康和基本脱贫两大目标后,面临着两大困难的挑战:一是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实施和煤炭资源的减少,一些农村小煤矿停办了、小铁厂关门了,而大多数农村是靠小煤矿、小铁厂成为小康村的。二是受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前些年新上的地面企业不少夭折。老百姓感叹:挖煤、炼铁行,上项目、搞技术开发难啊牎

  如何让农民的口袋继续鼓起来,成为晋城市委、市政府一项重要工作。从全市实际出发,晋城市下大力气打了四方面的硬仗:

  发展特色产业,以特促收,很快形成了高平养猪、阳城蚕桑、陵川中药材、沁水果品、城区蔬菜、泽州小杂粮六大经济区域。高平市去年出栏生猪43万头,成为全省最大的养猪县。阳城去年产蚕茧216万公斤,养蚕户户均蚕茧收入1400元,成为华北蚕茧第一县。

  推进农业产业化,拉动农民增收。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全市兴办起10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去年完成产值11亿多元,带动起基地18万亩,农户15.6万户,农民依靠这些企业人均增收200元。其中绿是金、塔王醋业、华殷冻干等8家企业进入拾百龙企业”行列,“厦普赛尔”进入国家级龙头企业。

  通过民营企业转移农民。全市对煤炭、冶炼、铸造、建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农业产业中的65个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通过改制、贴息、创优发展环境等多种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转移农村劳动力7万人。

  正是这些措施的实施,全市农村在煤矿减少700多个、小铁厂全部关闭的情况下,仍然做到了收入稳中有升。今年前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82.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5元。

  ●农村要和谐干部是关键

  过去经常说,一个好支书加上一个小煤矿就是一个小康村。那么,现在如何建设小康村呢?晋城市结合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的建设,下大力抓了五个创新:

  创新干部选任制度,变过去单纯的党员推荐改为党员、群众共同推荐,即两推一选,大胆从回乡青年、复转军人、科技能手、个体户、机关干部、乡镇企业家、大企业中选拔农村干部。目前已有186人从乡镇企业和科研单位进入农村基层班子中,有300多名优秀大中专学生到农村任职。

  创新两委工作制度,实行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全市有4852名两委干部实现了交叉任职,有200多个行政村实现了书记、主任一肩挑。

  创新村务决策制度,推行党员和村民代表议事决策,全市农村都普遍成立了党员议事会和村民议事会;各村还结合本村情况制定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同时,还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和民主监督小组,提高了村党组织民主决策的能力。

  创新干部教育制度,改变过去不重视农村干部培训的习惯,除安排坚持集中培训、定期“充电”外,还采取与大专院校联合办班、异地培训、专家讲学等培训农村干部,现在全市已有40%的村干部达到中专文化程度,10%的达大专学历。

  创新财务管理制度,全市所有的行政村都做到了财务公开,村账乡审。从制度上防止村干部犯错误。

  五项制度的落实,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实现了由弱到强、由散到聚、由乱到治的转变。涌现出一类支部966个,二类支部1209个,整顿和调整三类支部240个。并涌现出像段永芳、王翠翠、吴文忠、宋志龙、田真炉等一大批农村好支书。

  干部变,农村变。泽州县大阳镇有个靳沟村,村里小铁厂关闭后,农民无事干陷入贫困。前年,村班子调整后,新班子带领群众发展特色农业,改造小学校,还解决了多年来群众盼望已久的吃水问题,农民致富有了新门路。

  干部变,作风变。阳城县凤城镇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为方便群众办事,将镇党委、政府领导的姓名、职责、电话号码印制成小册子,发放到全镇2.7万户群众手中,群众称为便民直通卡。自直通卡发放以来,镇村两级党组织已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600多件(次)。

  ●农村要和谐就得让群众舒心顺气

  和:融洽,和睦;谐:协调,配合得当。建设和谐农村,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晋城市委市政府围绕和谐做文章,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着眼点,坚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下力创造心舒气顺的人居环境。

  针对农村行路难的问题,实施了村村通工程。目前,在全市83%的农村通油路的同时,正分批实现村村通客运班车。实施了学杂费减免工程,市政府拿出2479万元,免除了全市277033名农村9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以及全市低保家庭学生的学杂费。针对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泽州县实施了医疗合作救助工程试点,从今年起在城区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住院费报销的起点由600元降为300元。针对农民看电视难的问题,实施了偏远山区电视覆盖工程,去年免费给农民送去电视机300余台。目前,全市90%的行政村都可以收看到电视节目。针对一些低收入家庭困难的问题,实施了帮贫济困工程,全市7.4万多人领到了低保金,100余名贫困大学生得到了全市各界的救助。特别是出现了像毕腊英那样连续多年资助5个贫困大学生的一大批帮贫济困典型。

  更为可喜的是,针对农民上访难的问题,实施了大接访工程。市委书记、各县区委书记都亲自接待上访群众,使全市信访量明显下降。还认真开展专项纠风治理,逐步解决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行风大家谈”为主要形式,加大对职能部门的民主评议力度,把监督评判权交给群众,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谐农村就这样在一点一滴中积累,在一件件实事中构筑,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体现。它得到的最珍贵的回报———那就是人心思进,社会稳定!

  李东平秦宏平王联民(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清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