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虽被施暴却永不可摧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3日09:15 南方都市报

  推荐

  为什么又是巴厘岛?2005年10月1日,爆炸声又在印尼巴厘岛响起来,25人被人体炸弹炸死,此刻距离2002年10月12日巴厘岛死亡200余人的恐怖袭击,还不到3年。

  近年来,在恐怖主义袭击的目标中,文化设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目标。无论是莫

斯科大剧院、别斯兰的学校,还是巴厘岛的度假圣地,甚至美国FBI的情报显示,迪斯尼乐园和好莱坞也被锁定为可能遭受恐怖袭击的目标。恐怖袭击中受到伤害的不但是人,而且是文化。

  比起恐怖主义的腥风血雨来说,文化没有武器,无疑是弱小的;但文化同时又是强大的,它虽然可以被施暴,却永远不能被摧毁。在历史上,文化常常是被暴力攻击的首选目标。但无论是外来民族对于本土文化的毁灭性打击,还是源自内部的意识形态颠覆,都没能阻挡人类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今天在世界上,不论何种意识形态,都对世界文化具备一定的包容性。因为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对于教育的希望,对于自然的欣赏,这些都承载了人类发展的基本理性,而不是政治性的。在这种情况下,具备文化内涵的活动和设施,不但超越了党派政治,而且也超越了不同的国度。

  今天面对恐怖主义的时候,文化设施可以摧毁,但是人类的价值观却坚不可摧。因为文化目标的影响力长期存在于人们思想中,它并不因为形式被破坏和被摧毁而消亡。恰恰相反的是,当剧院、学校、度假村遭到袭击的时候,当孩子、老人躺在血泊中的时候,那些悲恸的镜头往往会给人们留下更多的清醒和理智。作为承担人类文化传承、审美、收藏等多种功能的文化设施遭到袭击,只能证明恐怖主义的绝望。如果恐怖主义已经超越了政治层面,变成了一种普世的犯罪,那么全世界每一个人都将对恐怖主义者失去幻想。

  但是,我们仍然应当注意恐怖主义者从国家解放等政治目标的兴趣,转向对文化目标的袭击。一方面这说明恐怖主义目标的外延在不断拓展。从对政治人物的暗杀等恐怖活动,到对纽约经济目标的袭击,再到对世界各国文化目标的袭击。另一方面,这种袭击已经完全脱离了政治诉求,变成了一种单纯的对社会发展的反动。美国情报专家莱维特认为,“这些组织已不再对诸如国家解放等传统的政治目标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在于破坏和毁灭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反恐斗争会更加艰巨和困难。

  (原文系《新京报》今日社论,本报有删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