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假:与民间老艺人同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3日14:15 扬子晚报

  九旬凿花翁钢钎凿铜箔

  一柄二两重的铁锤,一支筷子粗的钢钎,随着钢钎轻盈地在光滑的铜箔上跳跃,翩翩起舞的龙凤,婀娜多姿的仕女就一一展现了。若不是亲眼所见,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么精细雅致的凿花竟出自一位90岁高龄的老者之手。

  国庆节当天,记者走进了这位“身怀绝技”的王志成老人家中。老人住在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隔河王家村,记者一进他的家门,他就笑着说,他天天看扬子晚报,扬子晚报快满20岁了,他正在为扬子晚报做一幅金属凿花,作为一个老读者送给报社的礼物。“这可是一项大工程,我一定拿出我的看家本领。”老人笑着对记者说。

  王志成老人告诉记者,他9岁随亲戚去上海学做生意,12岁学习凿花技艺,16岁便出师,18岁时已经技艺出众,至今已有78年的凿花生涯。他年轻的时候,模仿故宫珍品凿制的铜制九龙杯,杯上九龙盘绕,气宇轩昂,几可乱真。九龙杯的亮相,当时还轰动了整个上海滩,一时众多达官贵人慕名上门来,请他在各种金银首饰或金属器具上凿刻吉祥图案,并作为珍品收藏。

  如今,90岁高龄的王老依然耳聪目明,平时看书读报都不戴眼镜。见有人慕名而来,老人笑逐颜开,一时手痒,“凿性”大发,当场向记者展示了他娴熟、高超的技艺,在一块长约50厘米,宽约20厘米的铝片上“凿绘”起来。老人操起小铁锤,捏着小钢钎,眯着眼睛,屏声凝气,细细雕琢着,小铁锤轻轻地敲打在钢钎上,不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叮”响声,时轻时重,时缓时急。老人把钢钎和铁锤运用得出神入化,先勾勒龙身、龙尾,最后出来的是龙头,短短一个小时,一条气宇轩昂的龙就出现在原本光秃秃的铝片上,让记者看得目瞪口呆。站在一旁的邻居告诉记者,鸟兽虫鱼、花草树木,老人都能在铁板、铜块和铝片上凿出来。

  老人介绍,解放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他先后被上海两家保温瓶厂请去,凿出的手工工艺品很受人们的喜爱。叶落归根,晚年他还是回到了家乡,依然从事金属凿花的创作。张战斗马奔图为王老当场大“秀”凿花工艺。

  “面人何”瘦西湖捏悟空

  “年龄大了,平时基本上不出来做了,遇到节假日,出来活动活动,练练手,做了一辈子了,老不碰它,也蛮念叨的。”国庆节一大早,记者如约来到“面人何”何传俊老先生家中,和何传俊一起出去摆摊子。

  何传俊平时深居简出,只在黄金周才会到瘦西湖里“露几手”。在去瘦西湖的路上,老人告诉记者,做面人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自己从小就跟父亲学做,做好面人,除了手艺好,原料也要讲究。面粉要用最好的,里面要加颜料、蜂蜜、甘油、防腐剂,每一样都不能马虎。扬派面塑擅长做“金陵十二钗”、“刘关张”、“唐僧师徒”等古典戏曲和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工艺中略带夸张,做精了很难。

  到了瘦西湖公园“绿荫馆”前,女儿已经到了。老人拿出白、红、黄、绿、黑等几种和好的基本色面,取出刀、剪、骨针、钳子、镊子、梳子等工具,“做得比较多的是12生肖和孙悟空,小动物两三分钟做一个,孙猴子8分钟左右,费事一点。”老先生现场做孙悟空,先用红色的面勾脸,加上两只黑眼睛,孙猴子的脸就有了;再给他戴顶黄帽子,穿上虎皮裙,配上金箍棒,7分钟,一手搭凉棚、一手握金箍棒,腰扎虎皮裙,脚登草靴的活灵活现的孙悟空就展现在大家面前,几名游客鼓起了掌,一位女士掏钱买走了“悟空”。一个上午,老人卖了30个左右的面人。

  何老说,节日好一点,平时生意就差了。做面人不景气也不奇怪,现在电动玩具、进口玩具太多了,比面人好玩。而且,自己做的面人变化太少,小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不会做,这也难让孩子掏钱买。但这毕竟也是一种传统工艺,失传也挺可惜的。陈咏

  泥人大师躲起来弄泥巴

  1日下午,住在古运河畔的无锡惠山泥人大师喻湘莲与家人吃了顿团圆饭后,又像平常一样走进了自己的工作室,继续侍弄着她的泥巴。

  喻大师的工作室其实是一个老式民房,与4年前记者采访时一模一样,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一见面,喻大师就向记者解释:她现在正在忙着学习一样新东西,老是觉得时间不够用,非常害怕别人来打扰,希望记者能理解。

  原来喻大师正在琢磨怎样将惠山泥人与宜兴紫砂结合起来,在宜兴紫砂的陶土上表现泥人艺术技巧,如用陶土手捏戏文,经过烧制后,就结实美观多了。但是说着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喻湘莲告诉记者,她开始琢磨这件事已经有两三年了,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件作品能够让她自己满意。“对惠山泥,我闭着眼睛用手一捏就知道它的特性,但对陶土的感受,还远没到这个境界。如果顺利的话,再来三五年,我便可以取得一点成果。”喻湘莲一边工作一边说。

  当记者问起她这个国庆长假是怎么安排的,喻湘莲说,在她看来过节是非常“折磨人”的事,因为每到节庆都会有很多人盛情邀请她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但有些活动的确让她感觉很吃力,于是她现在基本上不参加社会活动,大部分时间都呆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侍弄泥巴、写点论文。梦雪 成志

  雕刻师闷在家里雕“园林”

  2日上午8点,卢军像以往一样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接下来的十个小时,他要将网师园的引静桥雕刻完工,此外,还有几扇雕花窗户要做,这些就是他一天的任务。

  打开工作室中最显眼的一个红木橱柜,里面全是些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木头,“这些全是正宗的红木,是从无法修补的家具上拆下来的。”卢军熟练地捡出一小块弯曲的红木,开始了他的正式工作。

  现年39岁的卢军从事木雕已经21年,他的母亲是明代著名工匠蒯祥的后代,受母亲影响,他从小就爱捣弄雕刻。记者注意到,不少苏州园林的微缩景观在卢军的工作室都能找到,所有的厅堂、楼阁都选用上等红木,窗户上的雕花不用走近也能看得十分清楚。上午很快过去了,一只玲珑的小桥也在卢军的手下完工。卢军说,引静桥整道工序已经用去了他半个月的时间。

  卢军的工作室有10平方米左右,房间里各种小小的楼阁被他摆布得错落有致,一如微缩的幽静的庭园。卢军说,自己的生活比较简单,平时陪伴他的只有小收音机。午饭时,卢军选择了他最钟情的大排面,他说喜欢吃面,只是因为可以节约时间。为了挤出时间做雕刻,卢军甚至把烟戒掉了。在他看来,15分钟的抽烟时间也是浪费的。对卢军而言,闷在工作室、几天不说话、坐三四个小时不动都是很平常的,仿佛他的世界只有“园林”。现在,苏州的寒山寺、北寺塔等多处知名景点已经被卢军做成景观,对于自己的成就,卢军还很不满足,他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珍藏在自己家里。印恬

  看板鹞老艺人做哨口

  素有“板鹞之乡”美誉的南通,民间有许多制作板鹞风筝的老艺人。昨天,记者在南通市唐闸镇闸东村,便见到了正在制作板鹞的老艺人——今年67岁的陆汉德。

  走进陆师傅的家中,桌上、橱上、地下、床上、床下……随处看到的都是制成或正待制作的大大小小哨口,形态各异,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前来观看陆师傅制作的村民络绎不绝,也时不时有人上门来定做哨口。陆师傅告诉记者,哨口是南通板鹞风筝的最大特色,是别地方的风筝没有的。因为有哨口,南通板鹞放飞后,在空中发出洪亮、悦耳的声响,被称为“空中交响乐”。

  陆师傅说,他童年最大的乐趣就是放板鹞风筝,有时在野外放牛时,他就带上板鹞,一放就是一整天。20岁时,他开始求师学做板鹞哨口。哨口的原材料多用大小不同的葫芦,最大的晒干葫芦周长达1.3米,比篮球还大,但制成哨口后,葫芦内壁也只有2毫米厚,最小的葫芦周长不到2厘米,内壁薄如蝉翼。他做过的最大一只板鹞有2000多只葫芦哨口,上面最大的嗡声哨口周长达2.3米,没有那么大的葫芦,只好用细竹片扎起来再糊上。陆师傅在国内比赛中多次获一等奖,制作工艺分、放飞技巧分每次都是满分,专家都无可挑剔。

  谈话间,记者看到,一把把刻刀在陆师傅的手中游走自如,一只原本粗糙的葫芦,不一会儿便雕成了精巧可爱的哨口。当记者问雕刻哨口有何诀窍时,陆师傅笑着说,这样的技术只有意会,无法言传,只有凭多年的经验。南通一带民间哨口艺人高手如云,各说各的好,互相不服气。好的嗡声哨口,出价1000多元别人抢着定购,不好的嗡声哨口,卖100元都没人要。为了不砸自己的牌子,陆老做一个大嗡声哨口起码要花5天才做成。陆师傅说,哨口是板鹞中的精髓,它决定板鹞在空中音响的好坏。如果多只板鹞同时放飞,他在家中喝酒就能听出各自的优劣,往往只听到一只声音最洪亮的,其它的板鹞声音都被压下去了。缪礼 延文

  汗水练就舞镋技 节日表演乡亲乐

  本报7月30日《舞镋绝技免费教可惜没人愿意学》的新闻稿见报后,不仅激发了许多外地人的浓厚兴趣,同时也深深触动了句容后白镇芦江村张氏后代。为此,22名张氏后代主动加入传承的行列。经过2个多月的日夜苦练后,目前已有12位张氏子孙可以举镋起舞,并举行国庆汇报表演。

  10月1日上午,舞镋队的队员早早来到张家祠堂摆开阵势操练。据悉,舞镋共有梅花阵、四门阵、草鞋阵等30多个阵势,有双手抱月、抛擦、半边树、抽边、单手抛马、浪子踢球、乌龙盘颈等40多个招数。虽说刘香春老人已近垂暮之年,但为了让舞镋这门绝技能传承下去,一招一式都表演得非常严谨,舞起来不仅虎虎生风,而且手、眼、身、脚、步协调配合,一会儿是“秋风扫落叶”、“蜻蜓点水”,一会儿又是“海底捞月”、“排山倒海”,5尺三叉镋在他手中上下翻飞,如影相随。

  中午12点过后,张家祠堂的门口就被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围得水泄不通,男女老少就像赶集一般前来观看舞镋,在开演之前,舞镋队还特地请来乡村表演队助兴,鼓号声伴着电子琴、长笛等乐器的优美曲调,在芦江村的上空回荡,1点30分左右,舞镋正式开始,上千名现场群众叫好声一片,现场高潮迭起,掌声不断。国庆汇报表演持续了2个多小时。庆松 致同 凌云 凌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