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印度抢着当世界工厂(经济观察)(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3日21:29 环球时报
印度抢着当世界工厂(经济观察)(图)
道路交通状况落后制约着印度成为世界工厂。

  紧盯中国的印度,现在要跟中国争抢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了!9月26日,印度“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正式向政府提交了《印度制造业国家发展战略草案》。该《草案》认为,大力发展制造业对印度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

  希望和中国一样,通过发展制造业发挥劳动力优势

  目前,印度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17%,而中国这一数字为35%。《草案》认为,未来几年印度应争取实现制造业年增长12%的目标,这既可以每年创造160万到190万个就业机会,也能够将国民经济增长率维持在9%左右。“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主席克里纳默提在公布该《草案》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为了加快国家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委员会建议政府在招商引资、企业管理及劳工制度、进口关税体系等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

  记者注意到,印度政府对发展制造业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去年9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上任不到4个月便宣布成立“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确保制造业快速持续发展”并及时向政府提出建议。今年3月,印度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则在新财年预算中大幅降低了制造业领域的税收比率,为制造业腾飞创造条件。从目前已经实施的种种措施来看,印度显然希望能和中国一样,通过发展制造业充分发掘本国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

  由于政府在税收、电价以及出口补贴等领域的大力支持,印度制造业快速发展。在传统的轻纺领域,印度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纱线和织物生产国之一,其中2004年美国沃尔玛公司在印度的采购额达3亿美元,印度是该公司除中国以外世界上最主要的替代采购来源地。而在印度拥有传统优势的化工及制药等领域,国内企业所创造的附加值占到了整个制造业增加值的20%,其增长率是全球化工领域平均增长率的5倍以上。

  此外,由于印度政府加大引资力度,跨国企业对印度制造业领域投资也在大幅增加。以汽车配件生产为例,印度在该领域已经连续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韩国现代集团已将“桑特罗”小型车的生产业务完全转移到印度,位于金奈的制造厂也是该集团设在海外最大的生产基地。在电子设备制造领域,继韩国LG电子决定在2007年前向印度再追加1.1亿美元投资,在印度生产家电产品后,电信巨头诺基亚也于今年3月4日宣布,将首期投资1.5亿美元,在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罗尔建立一个可雇用2000人的手机制造企业。

  打算避开中国的传统优势领域

  迅猛的发展势头让政府意识到,印度制造业的潜力还是相当大的。印度工业联合会创始人、首席顾问塔伦·达斯则在不久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希望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不打算完全克隆中国目前的成功模式。印度在金融服务、语言、人才、技术研发等领域存在着优势,和中国外资主导、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生产模式相比,印度更希望本国制造业朝着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达斯表示,印度与中国竞争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并不意味着中印两国在制造业发展领域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在长远发展战略上,印度希望能够将诸如汽车配件生产等工程制造业和制药业作为发展制造业的落脚点,这样印度既可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同时也避免与中国的传统优势领域进行竞争。

  以兰伯西制药公司为代表的制药业是印度制造业领域最辉煌的亮点之一。目前印度医药工业有2万多个实验室,其生产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量的8%,是世界第五大散装药生产国,市场规模超过60亿美元。

  汽车配件生产则在另一个领域承担着印度制造业发展的重任。从现有的技术生产水平和趋势来看,印度成为世界汽车零配件供应中心似乎已指日可待。继部分跨国企业将汽车装配基地选在印度之后,印度本土企业的机动车出口也在大幅增加。在2004年,印度巴夏汽车公司总计对外出口了15万辆两轮或三轮摩托车;巴拉特锻造公司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金属锻造企业,面向全球供应商用汽车底盘,而且该公司确立的生产标准正成为全球同类企业的范本。

  三大软肋一时难以解决

  在新出台的《国家发展战略草案》中,印度“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同时指出,印度要想和中国竞争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就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层次改革:吸引外资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修改劳工法案以赋予企业经营自主权、全面改革进口关税体系。

  与服务业发展不同,制造业对于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依赖性相对要大,以借此确保物流业的顺畅与高效。但实际上,与中国相比,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依然非常薄弱。目前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印度未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掣肘。以电力为例,印度目前总电力装机容量约为1.1亿千瓦,仅为中国的1/4左右,其电力缺口在目前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下已经高达8.9%,部分企业生产很难得到持续的电力和能源供应。记者在印度工作期间,就经常碰到停电的现象。而在运输方面,印度铁路轨道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规格,年度货物运输总量只有4.3亿吨,与中国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给予企业更大的经营自主权是《草案》此次所提建议中的重点。按照1947年印度劳工法案规定,一旦企业员工数量超过100名,其裁员或宣布破产等就必须得到政府批准,这一条款让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制造业企业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工人相对宽松的停产和罢工权利,又往往使企业的正常生产突然陷入停顿,进而造成巨额损失。辛格政府上台后,曾多次酝酿对劳工法案进行改革,但终因阻力太大一直拖延了下来。

  进口关税制度也是印度政府需要面对的问题。克里纳默提认为,进口关税的急剧削减使印度本土制造企业正面临全球各地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虽然这对提升本国制造业水平有好处,但由于受全球贸易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增加出口的考虑,在是否要实施保护性进口关税以发展本土制造业的问题上,印度政府恐怕一时还很难下决心作出选择。

  《环球时报》 (2005年09月30日 第十五版)

  作者: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陈继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