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马六明:女妆行为艺术早结束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5日00:17 新京报

  中国前卫艺术代表人物个展开幕,接受本报专访谈行为艺术家的单纯生活

  昨晚,国内行为艺术的代表人物马六明的个人作品展在北京现在画廊开幕。在本次展览中展出了马六明的七幅油画,以及他在十年中国内外行为艺术的照片。尽管马六明现在将主要精力转移到了油画创作上,但他说他一直对行为艺术都很关注。而他所曾经创作的《芬·马六明》也仍是国内行为艺术的一个标志,其照片和油画仍不停地被邀请到国外展览。

10月10日,他的个展又将在巴黎开幕。昨日,他在个展开幕之前接受了本报专访,谈到了当年的行为艺术,以及对当下国内艺术的看法。

  

马六明:女妆行为艺术早结束了
马六明:女妆行为艺术早结束了

  国内行为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六明(左图)已经转向油画创作,但他创作的“女妆”《芬·马六明》系列作品(右图)仍然是中国前卫艺术的标志之一。左图摄影/本报记者郭延冰

  “身体发胖是停止行为艺术转向绘画的主因”

  新京报:你的《芬·马六明》中关于两性主题的行为艺术很特别,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主题?

  马六明:这完全很偶然。

  有一次,我跟朋友在一起拍照玩,突发奇想和女孩子换衣服穿,结果发现自己特别像女孩。这个偶然的事情激发了我的想法,让我思考是不是可以用自身天生的条件,去做一些有特色的东西。

  之后就特意地请化妆师给我化妆,特意借很女性的衣服穿,然后找人给我拍照。

  新京报: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大部分人对这样的艺术是无法接受的。

  马六明:其实从1985年开始,国内就有一些艺术家在做行为艺术,也有很多年了。但大众很不了解前卫艺术,而前卫艺术中的行为艺术又是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不被很多人接受的。但我当时刚刚大学毕业没多久,我不会去想别人理解不理解,我更多的是在释放自己的创作。

  新京报:你家里人当时对你做行为艺术有什么样的看法?因为有些家庭可能并不一定能认可这种艺术。

  马六明:我家人一直很支持我,我在他们心目中是个特别优秀的艺术家,他们为我自豪。我二哥从初一开始教我画画,把我送到学校的美术小组,带我进入这个领域。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大学再到后来都特别支持我。我高一时,爸爸去世,当时兄弟多,家里条件不太好,我二哥只能放弃画画改行做生意。他把他的理想都寄托在了我身上,我做得好,就好像是实现了他的愿望和理想。

  新京报:那为什么现在不做行为艺术转向油画创作呢?是因为身体条件的变化,还是对行为艺术失去信心?

  马六明:有很多因素:一方面最近几年发胖了,这跟我最初定位的那种“芬·马六明”的感觉是有区别的。没有了那种“距离感”,再做就不会有很好的感觉了。另一方面是做了十年行为艺术之后,我想再思考一下,后面应该怎么做。我本身比较有兴趣做不同的东西,而且绘画我也没有停过,做行为艺术的同时也一直在画画。

  “我十年的行为艺术探索被忽略了”

  新京报:有人认为你的油画跟过去的行为艺术相比,退化了。

  马六明:当然,我的行为艺术的确比绘画要强,但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有些人先入为主。绘画的形式本来就是一种很传统的形式,就讨论和传播来说也没有行为艺术更容易引起话题。

  新京报:有很多理论家对《芬·马六明》做过评价和阐释,尤其对其中“性”的主题阐释最多。你觉得他们的阐释会不会对你存在误解?

  马六明:有误解。我最开始的行为艺术是画女妆,然后用照片的直接形式把它们记录下来,这是和性别有直接关系的。但后来我开始用人物做一些行为的过程,人物就像是我这十年的行为的主角。我在这十年中一直在不断地探索行为艺术怎么做。我这个探索的过程被忽略了。很多人把我定格在了那个最初的状态,其实那种画女妆的行为艺术很早就结束了。当然这种误解跟我的作品在国内不是很容易被发表有关系。

  “国内行为艺术与国外相比,做得不够深入”

  新京报:对比当年的行为艺术和现在的行为艺术,你觉得有什么不同?外部环境和行为艺术本身有什么样的变化?

  马六明:现在的外部环境肯定是宽松了一些。比如现在开始做行为艺术节,这在以前肯定是不行的。而且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种艺术形式了,很多人会自觉去看了。1993年我们做行为艺术时都是“地下的”,来看的也都是艺术圈里的人。但现在商业冲击太大,而各种艺术也都在做,行为艺术已经不是一个中心的话题。

  就行为艺术本身来说,现在的形式比以前多了。但国内的和国外的行为艺术还是有差距,做得不够深入。

  我在国外参加过很多行为艺术节,他们五六十岁的人都还在做行为艺术,这些人有很丰富的经历,有很多厚实的东西在他们的创作里面。

  新京报:你在国外表演《芬·马六明》的时候,国外的观众是怎样的反应?

  马六明:反响还是比较好的。首先他们没见过中国艺术家做行为艺术,而且还没想到中国艺术家能那么强,那么直接的来表达。后来我开始尝试找一些观众来做互动,效果也是不错的。

  “双年展是不懂艺术的人领导懂艺术的”

  新京报:你对现在的双年展和外围展有什么评价?

  马六明:北京的双年展是很差的,还不如上海的。

  但上海的又像悬在空中的航空母舰,还没有着陆,太理想化了,做得太庞大了。北京的则是特别土。而外围展就相对要生动一些。双年展政府参与的多,是不懂艺术的人来领导懂艺术的人。他们没有真正地去研究,没有艺术的领悟力是不行的。

  新京报:那艺术家可以集合起来,做一个真正属于艺术的东西。

  马六明:这个在上世纪80年代有可能,但这个年代已经不适合这样一个状态了。早期的艺术家是容易有集体意识的,有很多的团体。

  现在却是越来越个体化了。

  这种个体化是当代方式,西方就是这样,艺术家都在独立地各做各的事情,很难像你说的这样一起做一个事情。

  但独立绝对是好的方式。艺术是什么?它就是提供一种独立的思想给观众,所以做艺术就要独立。别人形容艺术家就是与神经病一步之差,这其实包含了两个概念。神经病就是反常规,一步之差又说明是正常人,正常人思考的反常规问题就是艺术的魅力。

  “其实我的生活一直是很单纯的”

  新京报:你过去主要以什么为生,很多做行为艺术的人生活都比较窘迫。现在不做这方面的事情了,又是靠什么生活?

  马六明:当时在国外演出的出场费很低的,很难维持生活。我最初的生活都是靠我二哥赞助,这样我从来没有为生活发过愁。我到北京之后他赞助了我三年,我就开始独立了。现在主要是靠卖画、以前做的行为艺术的照片、录像和雕塑来生活。

  新京报:这样说来,你的生活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样会为了生计而奔波?

  马六明:是埃其实我的生活一直是很单纯的,除了以前在湖北一个电子公司上班三个月,我其实没有真正跟社会打过交道。我周围都是艺术圈子,我当初甚至不了解外面社会到底是怎样的。当时发现做行为艺术还不符合当时的国情,后来我就到国外去做,我在国际的平台检验自己,结果还是得到了认可。

  采写/本报记者 甘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