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外交走向“和合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5日09:17 沈阳晚报

  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记者李建敏)几千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和合思想”,如今在中国的外交事务中大放异彩。以此为重要准则,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积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广交朋友。

  “‘和合’一词指的是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与和谐。”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立文说。“‘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自我发展和追求和谐生活的精神支柱

,奉行以此为出发点的外交理念是民族精神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崇尚亲仁善邻,主张和而不同,追求普遍和谐。”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阐述中国与别国相处之道时如是说。

  “和而不同”出自孔子《论语》,意思是说个性行为虽有区别,但君子之间却能够和谐共处。张立文说,“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重要内容。

  睦邻、安邻、富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把推动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作为自己外交政策的基石。

  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植根于中国人的传统信念“远亲不如近邻”的睦邻外交政策,其目的是“睦邻、安邻、富邻”。

  仅在今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分别访问了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印度等亚洲邻国,起到了加深友谊、促进合作、加强团结的作用。

  中国与中亚各国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双方的安全和经济合作不断得到深化。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6国组成的上海合作组织成立4年来,在维护地区安全,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三股势力”方面也开展了更为活跃的合作。随着上海合作组织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蒙古国、巴基斯坦、伊朗和印度4国被接纳为该组织的观察员。

  在“10+1”框架内,中国与东盟10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2004年,双方贸易额达1058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表示,中国与东盟之间已建立起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和俄罗斯在今年早些时候就两国边界问题达成一致,分别批准了中俄边界东段的补充协定,顺利完成了彻底解决中俄边界问题的法律程序。

  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并为推动六方会谈的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传统友谊,历久弥坚

  中国与非洲国家长期保持着频繁的高层互访,使得双方的全天候友谊历久弥坚。自20世纪60年代至去年9月,中国共有92位外长级以上领导人和高级官员访非149次,非洲共有51国459位外长级以上领导人和高级官员访华609次。

  中国和拉美国家之间已建立57对友好城市,拉美对华友好组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江时学认为,中国和拉美国家间的政治、经贸关系在不断加强,“目前的中拉关系是双边交往史上的最佳时期”。中国已成为拉美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

  中国与发达国家频繁对话,促进合作

  在不断推动与周边邻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边关系的同时,中国也在积极谋求与发达国家交朋友。

  自1998年起,中国和欧盟建立了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第八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刚刚于今年9月5日在北京结束。中欧双方的频繁高层互访也促进了双边合作和友好关系。

  2003年,中国和欧盟宣布建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双边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去年中欧贸易额达1773亿美元,是双方建交时的74倍。欧盟已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还是中国最大的技术和设备供应方和第四大投资来源地。

  中美关系总体上保持着稳定发展的势头,双方在经贸、卫生、执法、反恐等领域以及重要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着协调和合作。去年11月,中美两国外交部门之间设立了热线电话,频繁的高层交流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大亮点,并对增强互信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年7月10日至11日,两天之内布什政府4位内阁成员相继访华。从中美关系、经贸问题到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美国国务卿赖斯、商务部长古铁雷斯、贸易代表波特曼和农业部长约翰斯分别与中方就相关问题深入交换了看法。

  中日之间,尽管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争论,但中国政府始终把发展同日本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视为其既定政策,并主张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