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最时髦:拎上录音机去白云山跳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6日10:20 大洋网-广州日报

  策划/江小川、刘旦 撰文/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陈明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每个国庆节,对我都有着特殊的意义。”现任越秀区个体私营协会西湖分会会长的李家杰,是改革开放以后广州乃至全国涌现的第一代个体户。说起来十分凑巧,李家杰的生日恰逢10月1日,而在整个80年代,由于节日生意格外红火,他忙于照顾摊子,几乎没给自己正式庆祝过生日,直到1988年成了“私营企业主”,才在广州酒家风风光

光摆了几围酒席。回想起20多年前的国庆节,他告诉记者,“新鲜、繁忙、充满激情”是自己最深的印象。

  灯光夜市“抢赚1小时钱”

  李家杰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回城知青,1983年,26岁的他几千元起家,当起个体户,卖过布、毛线和服装。1984年5月,为了重新安置区内二级马路边被扩建拆除的商铺个体户,广州办起了全国第一个夜市———被誉为“南国明珠”的西湖灯光夜市,李家杰在夜市里卖起了服装,在西湖路上一做就是20多年。

  “当时国庆节放两天假,有时碰上周日能休息三天,一家老小就会逛街购物,因此,每逢‘十一’生意最旺。”李家杰说,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人的夜生活并不丰富,北京路的国营大商店最晚也不过开到晚上9时半,而灯光夜市从晚上7时开到10时半,“抢赚了一个小时的钱”,再加上个体户卖的都是从港澳传过来的最新式喇叭裤、牛仔裤等时髦服装,因而吸引了不少爱玩贪靓的市民。

  夜市摆摊“日进万金”是常事

  夜市起初只有二三百个摊位。每天入夜开市前用竹竿沿着马路两边搭建而成,每档都悬挂着一盏电灯,人流从中间经过。后来,“档龙”迅速延伸,从“一”字形到“7”字形到“十”字形,高峰期有1000多档,把西湖路和教育路挤得满满的。

  国庆之夜,满街都是操着南腔北调的外地批发商,人流如鲫。为了应付客人,不少“老广”摊主的普通话就是那时候开始学的。“那个时候国庆节晚上人流最多的不是北京路,而是西湖路,”李家杰说,“最旺的时候每晚有三四万客人,一晚赚上一万或几千元是常有的事。”

  为了应对客流,李家杰国庆节前就要到深圳、珠海、石岐取海外新潮的服装“备货”。晚上6时到大沙头坐船,第二天早上4时在石岐上岸,天冷时在街头缩着头等天亮,马上去服装店取货,取到服装后马上坐船回来,到广州也快下午5时,又马上赶到西湖夜市开档,根本顾不上当天是自己的生日。只能在收工后,和一帮朋友去大排档吃夜宵算作庆祝。

  喇叭裤蝙蝠衫是时髦打扮

  在李家杰的记忆里,当时广州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大街上飘出邓丽君、罗文婉转抒情的歌声,时髦打扮从喇叭裤迅速过渡到牛仔裤、蝙蝠衫,晚上食肆营业时间越开越晚,出现了24小时营业的餐厅以及和香港街头如出一辙的“大排档”。

  去港澳探亲悄悄带回麻将牌

  除了逛街购物,人们还发明了不少国庆休闲的新方式。“打麻将开始流行起来,有亲戚在港澳的,探亲时悄悄带回麻将牌,或者去歌舞厅跳舞,1986年以后,东方宾馆和爱群大厦都开了歌舞厅。”

  年轻人的花样更多。

  “可携带式录音机刚刚上市,一到国庆节,好多年轻人喜欢提着录音机去白云山开‘音乐聚会’,”李家杰说,那时没有家庭电话和手机,只能在放假前找人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去通知朋友;约好时间到了山上,就用录音机播放音乐,大家一起跟着唱歌跳舞。这种简陋的party当时是许多年轻人的最爱。(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