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急功近利注定无缘诺贝尔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6日11:12 大洋网-广州日报

  邓海建

  近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德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把现代量子物理学应用于光学研究,推动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其他光学仪器技术的进步(详见昨天本报A10版)。

  年年岁岁奖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10月4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结果在瑞典揭晓了。这个奖正面看反面瞧多少都刺痛着我们的某些神经,没有人认为唯有获得诺贝尔奖才是科学研究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像一座静默的山,代表了一种集体认同的高度,你可以获了奖不去领,但在攀越之前不能酸溜溜地说人家“虚高”。冷静地量量我们和“诺贝尔”之间的距离,也许比挖空心思地论证奖项的不完美更踏实更重要。

  “科学要求一切人不是别有用心的而是心甘情愿地献出一切。”科学的精神和情怀、及因此而生的淡泊心态是我们的第一步距离。当我们的一些科学家总期盼着成果能在一夜之间出现时,看看人家吧: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雷蒙德·戴维斯对宇宙中微子等问题进行了40年的研究;获2004年度物理学奖的三位美国科学家从1973年论文发表到获奖、其间历经30余年的实验检验;2005年的奖项里,为了获得幽门螺杆菌致病的证据,马歇尔和另一位医生莫里斯亲身服用幽门螺杆菌进行实验……冷板凳太长太苦,只有抛弃名利的诱惑,科学家的成就才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科学的献身精神才不会在弄虚作假和抄袭舞弊等丑闻中沦丧。

  而这,说到底,和我们对科学工具化的急功近利思想有关。自百年之前“实务救国”的洋务运动以来,我们一直有将科学进行工具化理解的倾向。不是科技不可以形而下地功利化———但,缺乏形而上的科学探索,科学很可能就成了技艺的练场。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身上,我们看到,科学首先是一种精神,一种对人类未知领域充满好奇、进行无穷探究的欲望和趣味。当我们对科学家下指令要让他们发表多少论文、要在三五年内出多少成果的时候,科学是从容的革命还是急就的改良还真成了问题。

  为什么欧美成了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因为他们很“傻”地花大钱做没有近利的事:基础研究投入大。早在2001年度美国财政预算草案中,联邦研究和开发经费高达853亿美元,其中约50%用于基础科研;更要命的是,他们的教育比我们更“不负责”,没有应试、量化不足,但他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精神。中国的教育最不缺的是什么?大概是知识的灌输。中国的教育最缺的是什么?大概也就是我们对知识、问题、现象的发现和探究的能力的兴趣和对学习认真负责的态度吧。

  谁都可以骄傲地看不起一个小奖杯,但是,你无法藐视“诺贝尔”的高度,毕竟,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谁也输不起。(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