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百姓热衷议政未必不是好事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6日13:38 红网

  10月2日,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先生在《新京报》发表题为“百姓普遍热衷议政未必是好事情”的署名文章,分析中国“百姓议政”的几个原因,并指出当前百姓普遍关心国家大事,说明社会出了什么问题,需要警惕。在当前民众民主参与意识越来越浓的背景下,党先生另辟蹊径,文章选材不可谓不重要,观点也不可谓不独特,但有些时候独特虽可振聋发聩,却未必更接近真理。

  说中国老百姓普遍比欧美人更关心天下大事,这样的“观感”不知从何而来。欧美人如果不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那每次选举都是两眼一摸黑地瞎投票?不关心国家大事,还管戈尔还是布什、施罗德还是默克尔上台?为何反伊战、反全球化、反八国集团富人俱乐部的浪潮多来自欧风美雨?即便国人比欧美人更关心天下大事的立论成立,我们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传统,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这些一度被津津乐道的好东西,难道在现代社会,就都成了制约发展的糟粕?

  百姓热衷议政,恐怕不能说就意味着社会出了问题。中国有句古话,说“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但不议的庶民,显然只是被统治的顺民,不是国家的主人。况且,“庶民不议”的“议”,多指非议,焉能等同于今天民主政治的“议政”?

  现如今,这句话应当改为“天下有道,则庶民议”,百姓多议,有议的途径,才说明社会正常运行。一个个税听证,把问题摊开来让百姓热烈议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利最终科学决策,有何不好? 如果百姓议政不是什么好东西,那干嘛从小学到大学,从升初中到考博士,都要雷打不动地坚持一门政治课来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

  一定要作个中西对比,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国人的确缺乏些集团生活的传统。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促成社会的高度分殊化,也使得以“企事业单位”为单元的管理模式逐步瓦解,而新的社群结构又未能建立,这个时候,百姓缺乏集团代言,多以分散的个体单位来关心国事,这是转型时期中国民意表达的特点。

  但现代政治的基本任务即在于创造一个政治过程,使多元分散的社会利益仍能凝聚为民族整体的意志,当前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能是靠不断扩大的“大众民主”。韦伯断言,现代国家的强盛,必然是以大众民主为政治基础,延展而来,大众民主的盛行,必然以大众政治参与得到满足为基矗

  将多数人排斥在政治过程之外,这种柏拉图时代就有的“精英政治观”,要么在经济发展缓慢落后的情况下,依靠宗教来实现,要么就是政治体制已经达到理想化境界,无懈可击而可以自动运转的情况下实现,显然,这两种情况在今天都不具备。

  孔子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说,可以要老百姓跟着走,不一定要老百姓知道为什么。这是典型的“治民”思想,已经为主张 “民治”的现代人所诟玻康有为改句读为:“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将孔子民主化了。套用一下句读,党先生讲,百姓普遍热衷议政未必是好事情,我说,“百姓普遍热衷议政?未必。是好事情1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稿源:红网)

  (作者:毕诗成)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