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挺立潮头谱写经济特区发展新篇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7日03:33 深圳特区报

  挺立潮头谱写经济特区发展新篇章

  ——深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纪事

  本报记者李杰邱刚叶晓滨刘键

  今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5周年。

  25岁的深圳经济特区风华正茂,激情荡漾。

  走过四分之一世纪的辉煌历程,深圳进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关口,进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近两年多次考察深圳,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经济特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主要任务,就继续办好经济特区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深圳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继续发挥“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在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方面走在前面,为全国提供更多的有益经验。

  两年之内三次到深圳考察工作的温家宝总理,殷切期望深圳增创新优势、走出新路子、实现新发展、办出新特色。9月中旬,温总理在深圳主持召开经济特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把创新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冀望深圳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改革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十分关心深圳的发展,要求深圳要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

  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从市委三届八次全会、十一次全会,到今年的市委工作会议、市第四次党代会和纪念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5周年座谈会,深圳的决策者们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要求,精心谋划着深圳特区的发展,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勾勒出了一幅激动人心的发展蓝图。

  在今年3月的市委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李鸿忠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奋勇拼搏,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继续挺立潮头,再创新业,谱写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新篇章。”

  今年5月,市第四次党代会作出全面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方面实行五个转变:把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效益结合起来,突出强调提高质量效益;把扩大经济规模和优化经济结构统一起来,突出强调优化经济结构;把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发展能力统一起来,突出强调提高发展能力;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结合起来,突出强调社会全面进步;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突出强调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深圳明确提出建设‘效益深圳’,这是发展模式的创新,要认真付诸实践,务求取得显著成效。”在深圳考察期间,温家宝总理对市委市政府的思路充分肯定,寄予厚望。

  站在历史的重要关口,深圳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面对新的使命与任务,深圳人意志坚定,足音铿锵。

  【效益篇】

  新形势、新使命、新跨越。25岁的深圳经济特区迈步新征程:下决心实现从“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跨越,用科学发展观决定深圳的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向全国继续提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8月中旬,新华社播发文章点评深圳“平均亩产概念”:

  2004年,深圳每平方公里土地产生了1.75亿元的GDP和6000万元的税收,名列全国大中城市之首。不仅如此,深圳还做到了每万元GDP能耗只有0.55吨标准煤。今年上半年,深圳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量又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8%,每万元GDP耗水量下降了13%,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这一高一低的“平均亩产概念”,反映出了领跑全国的“深圳速度”发生了质的变化,更反映出了近年来深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所努力走出的一条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发展道路。

  速度,是深圳的标志。2004年,深圳GDP达到3422.8亿元,较特区成立初期增长了1800倍。

  而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是深圳正在进行的一次意义深远的历史性跨越。

  嘱托在耳,重任在肩。市委向全市发出激越的动员令:实现从“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跨越!这是深圳经济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跨越,是在更高水平、更高阶段上的更高追求

  2005年,25岁的深圳经济特区,迈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关口。

  “希望你们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水平,继续发挥‘试验田’和‘示范区’的作用。”

  “深圳要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增长质量和水平方面继续创造更多的经验。”

  “要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

  ……嘱托在耳,重任在肩。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中央、广东省的领导多次考察深圳,要求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深圳经济特区应当承担起创新发展模式的历史使命,不仅要为全国贡献发展速度,贡献税收,更重要的是要贡献新的发展模式。

  2005年1月,新年伊始。早春深圳,生机勃发。

  在13日召开的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时任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黄丽满,省委常委、市长李鸿忠向全市发出了激越的动员令:实现从“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跨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决按照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向全国贡献“效益深圳”发展模式,这是深圳经济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跨越,是在更高水平、更高阶段上的更高追求。

  这一动员令,是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和一代代建设者打下的坚实基础上提出来的,是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特区所承担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圳发展形势和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

  “四个下降,三个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合一”。效益深圳,诠释速度和效益的辩证

  李鸿忠在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将“效益深圳”具体概括为“四个下降,三个提高”。即单位产出占用土地的显著下降、资源消耗的增长相对经济的增长显著下降、使初级劳务工在劳动人口中的比例大大下降、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显著下降。经济增长中科技的贡献率有显著提高、教育和人力资本的贡献率有显著提高、绿色GDP和循环经济的贡献率有显著提高。

  不久,深圳正式出台《深圳市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控指标体系》,41项考核指标,一串串数据,向人们描绘出一幅激动人心的效益深圳发展蓝图:

  到2010年,我市人均GDP要由2003年的6587美元提高到11000美元,年均增长6.6%;万元GDP水耗由2003年的51.5立方米/万元,下降到37立方米/万元;万元GDP建设用地由2003年的17.7平方米/万元,下降到7.7平方米/万元;万元GDP能耗由2003年的0.55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0.42吨标准煤/万元;10年以下受教育劳动人口比重,也要由目前的85%下降到80%。与此同时,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由2003年的24.9%,提高到35%;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比重,由2003年的1143人/万人,提高到1800人/万人;空气污染指数控制在2.2以内;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2003年的37.1%提高到9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3年的43.2%提高到48%;环保投资占GDP比重,由2003年的2.1%提高到3.5%;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保持在3%以上。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合一”,既讲效益又讲速度,“鱼”和“熊掌”兼而得之的决心和魄力,在一项项指标中尽得体现。市委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效益深圳,并不是排斥总量、速度,不是以经济的低增长甚至零增长为代价。恰恰相反,是要通过提升效益来实现更快、更好、更持久的发展。”

  以退为进,退寸进尺。效益深圳,诠释速度和效益的辩证关系。

  有专家这样评论:“效益深圳,正在给速度与效益的方程式求最佳解。”

  加快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做大做强四大支柱产业、调控城市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实现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为建设效益深圳,深圳人信心坚定,足音铿锵

  自主创新,是实现“有效益的速度”和“有速度的效益”的最佳结合点,是建设效益深圳的主战场之一。

  2005年5月19日,在当天闭幕的市第四次党代会上,与会的479名党代表共同为深圳的未来绘就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市委书记李鸿忠掷地有声:“要把自主创新写在我们的旗帜上1

  今年8月,市长许宗衡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要通过自主创新,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各种要素的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为加快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接连出台多项措施,从政策、人才、服务等方面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46.5%的速度迅猛增长,2004年达到3267亿元,规模居全国第一,占工业总产值半壁江山。尤其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我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中具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产值的比重连年攀高,去年达到近57%。持续的自主创新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变化。目前,深圳每平方公里承载的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75亿元,居国内城市之首。如今,深圳已经涌现出一批凭借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各领风骚的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国内最大的本土创新企业群。通讯领域的华为、中兴等,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都具有了相当强的竞争力。

  不久前,科技部“自主创新与经验”调研组在深圳深入调研后得出结论:深圳已经探索出一条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升级的有效路子!

  建设效益深圳,需要坚持“产业第一”,做大做强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走精品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在产业经济、循环经济、知识经济等领域,不断创造精品。

  ——产业适度重型化战略稳步推进,汽车及汽车电子、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规划次第出笼,重大项目接踵而至。“深圳加工”开始向“深圳制造”和“深圳创造”转变。

  ——接连出台了《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和《关于加强发展资本市场工作的意见》,设立了“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和金融创新奖,对总部或地区总部设在深圳的金融机构,若新购置办公用房,政府按每平方米1000元的标准,在专项资金中给予补贴。努力把深圳建成中小企业的成长基地、创业投资的乐土、资本市场中介和机构投资者的聚集中心。

  ——相继公布实施《关于加快发展深圳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对物流重点项目及企业给予各方面的优惠。目前,深圳物流和货运企业达2000多家,世界500强投资的重量级采购中心接连不断,IBM、沃尔玛、百安居、索尼、住友、三洋、家乐福、三星、日通、近铁、嘉里物流等全球知名企业纷纷在深设立采购配送中心。

  ——发展循环经济连出重拳:

  1月,南山垃圾焚烧厂等15家企业被市政府列入清洁生产类,年内组织验收鉴定;

  3月,市金属回收公司等1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破烂王”,被市政府认定为首批享受税收优惠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6月,深圳“治污保洁”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程南山热电“燃机热电联供”项目投产,南油片区的29根烟囱将不再排放烟尘,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6600多吨……

  今年上半年,一串统计数字令人欣喜:

  全市GDP增长14%,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双双增长逾18%,工业效益综合指数增加了3.3个百分点,万元GDP耗水量由2004年同期的39吨降至34吨,降幅接近13%。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同步”、“一减少”的可喜局面,即总量增长与质量、效益的提高同步,正效应的增长与负效应的削减同步,而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相对减少。

  【和谐篇】

  从推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到建立“绿色GDP”指标核算体系;从“深圳精神如何与时俱进”大讨论,到牵动万人心的“关爱行动”;从公布“深圳市文明指数”,到维护外来劳务工权益的几十个法规……“和谐深圳”的“海拔”不断升高

  今年9月13日,国内首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在北京发布。这份《报告》从12个方面对中国GDP排名前100位城市进行大排序,最终结合各城市客观条件和网民认同度、满意度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显示:深圳城市生活质量排名第一。

  25岁的深圳经济特区踏出的一个个鲜明有力的足印,正进入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新的发展时期:

  深圳先后荣获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全球环境500佳”等称号,连续三次在两年一次的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核中获得总分第一名。1999年深圳成为全国首批38个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之一。

  实施“净畅宁工程”、“梳理行动”、“清无行动”;加大公共事业投资;劳务工合作医疗开始试点……深圳,从群众长远和根本福祉出发,实现整体的长远的和谐

  2004年,深圳市财政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资达120亿元,占年度财政投资的65%,为历年来最高。于2004年完成的《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创新性地提出了“基本生态控制线”这一概念,将面积达1100平方公里的农业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以及绿化隔离带等非建设用地,以法定的方式强制加以保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利益关系随之有了大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对此,深圳市委、市政府不是营造表面上的一团和气,而是从群众长远和根本福祉出发,努力实现整体的和长远的和谐。2003年7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始实施“净畅宁”工程,着力于治理污染、净化环境,完善路网、畅通交通,打击犯罪、确保社会安宁。2004年4月,针对违法乱搭乱建,深圳开展规模空前的“梳理行动”,一年之内就拆除乱搭建和影响市容的临时建筑物3800多万平方米,在腾出的空地上恢复绿化625万平方米,使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今年8月1日起,深圳全市又开始了清理无牌无证经营的大规模行动。

  今年3月1日,经过长期酝酿和准备的《深圳市劳务工合作医疗试点办法》开始试行。这项在国内首次推出的针对劳务工医疗保障的办法的实施,使深圳数百万劳务工相继享受到医疗保障。去年8月27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用法律手段有力地为劳动者撑起了保护桑

  去年12月29日,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社区工作会议,拉开了“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的序幕。今年初,《深圳市社区建设工作管理办法》、《深圳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相继出台,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一个个社区善做“和事佬”,不断消除各种“导火索”,城市“细胞”主动、及时地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其中,龙岗区横岗街道六约社区围绕人民调解工作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形成了为人称道的“六约模式”。前不久,国家司法部授予六约调委会“全国标兵人民调解委员会”光荣称号。“六约模式”成了建设和谐社区的样板。

  95%以上“零就业家庭”灭零;年均超过1000个投资项目因环保问题一票否决;文明指数年均增长率达9.04%……深圳,文明、诚信、关爱、共济的城市理念正转化为市民的自觉行为

  福田区沙头街道“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邓康荀,日前在沙头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推荐下,到一家公司从事清洁工作。和邓康荀一样,截至9月30日,全市今年7月31日前登记的2100户“零就业家庭”中,有就业愿望、接受就业服务机构推荐的家庭成员,95%以上实现了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的目标。

  “人人有工作,市民就舒心了,社区就安宁了,城市因此也发展了。”家住梅林一村的一业主说,社区是一个城市的“细胞”,一个个安全文明、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的“细胞”,正展示着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和谐画卷。

  环保,已日益成为深圳人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过去5年,深圳因环境保护而一票否决的投资项目平均每年超过1000个。2002年9月,未满11岁的廖茗钰健步登上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主席台,向全球各国的首脑倾诉了世界儿童对环境保护的心声。她的部分发言被吸纳进保护环境的相关法则中。2003年10月,廖茗钰开通了个人环保网站——妞妞环保网,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的行列当中。今年4月,首届“深圳市民环保奖”隆重颁奖,廖茗钰在颁奖现场发出这样的环保倡议:“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携起手来,共创绿色文明城市1

  郭春园、丛飞、黄联明和“爱心一族”、“巾帼互助队”的事迹,感动祖国大江南北,文明曲线也在这里昂然上扬。2000年至2003年,深圳文明指数年均增长率达9.04%,其中关爱指数年均增长率最高,达20.81%,人文指数与诚信指数年均增长率都超过两位数。

  关爱行为,提升着深圳人的公民道德。从2003年开始,深圳每年开展“关爱工程”,大力倡导和践行友爱、互助、责任、奉献的社会理念和精神境界。前两届累计数百万人参与,筹集善款6000多万,使一大批困难群众得到帮助、摆脱困境。“爱心”还走出深圳,走向世界。近4年里,深圳骨髓库有11000多名支援者资料入库,为210多名患者配型成功,有36位市民无偿捐献干细胞,分别移植给了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和深圳本地的白血病患者。

  目前,郭春园、丛飞等先进人物已成为新时代深圳人的偶像,无偿献血、捐献器官、参加公益活动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催生出一种新的都市文明。市民对见义勇为的赞同支持度达98%以上;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市人口总数的比例为8.75%。每年全市成人教育培训量达150多万人次,劳动人口继续教育率达40%以上。深圳已经连续四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并创下多项全国第一。

  “民心桥”、“听证会”、“警民联调”……一串串新名词成为脍炙人口的关键词。深圳,以人为本,正通过一项项具体措施变成现实

  在深圳,领导与群众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多。去年8月31日,深圳广播电台新闻频道开通了“民心桥”节目。开播以来,李鸿忠等市领导和多个政府部门“一把手”陆续担任嘉宾,与市民直接进行对话,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民心桥”开播一年多,群众反映的问题70%以上有了答复或得到迅速解决。

  去年5月31日,市物价局就调整物业管理收费举行听证会,听证代表们对有关单位公布的收费方案多处内容提出质疑,结果原定的调整方案只好进行重新修订。市物价局一位干部说:“地铁票价不是物价局算出来的,而是根据民情民意定的。”节约用水立法听证会、出租车运价调整听证会、南坪快速路丰泽湖段线位方案听证会……以听证的方法,认真对待群众的合理诉求,广纳民意,化解分歧,成为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引导群众、理顺情绪、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

  记者在罗湖公安分局采访时曾听到一个陌生的名词:警民联调。短短三个月之后,作为一个名词,它传遍了罗湖,传遍了深圳,传遍了广东,传到了全国;半年之后,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机制,它先被推广至罗湖,继而全市。“警民联调”即组建专职的人民调解员,在派出所或警区(警务室)、社区内设立警民调解委员会,由民警兼任所属街道调委会成员,负责警民联调工作室的日常管理。截至今年9月初,罗湖全区的警民联调工作室成功调处民事纠纷13760宗,调解成功率达90%。

  【创新篇】

  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深圳,正以更大的勇气、更大的魄力、更大的力度、更大的胆识,继续推动改革创新事业

  历史,往往凝固成一种精神存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2005年8月25日,在深圳经济特区25岁生日的前一天,一个以“记忆深圳”为主题的《深圳改革开放史》实物资料展在深圳博物馆隆重开幕。展出的近1000件实物、近200张照片、20多份文件和11份音像资料,曾经见证了这座城市25年改革创新所走过的风雨历程。

  薪尽火传。改革创新,成为这座城市特殊的“基因”。

  改革创新之路是当前深圳惟一可以选择的道路,是我们最好的出路,也是一条真正的活路。面对新形势、新使命,深圳人迸发出了极大的创新热情

  深圳,以改革创新立业。

  深圳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名扬全国。敢闯的本质就是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从敲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到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从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到率先推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

  25年来,深圳改革创新的实践,为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产生了持续和深远的影响。改革创新,成为深圳最大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

  今年9月13日,温家宝总理考察深圳时殷切嘱托:“经济特区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最关键、最重要的在于创新。要把创新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特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把‘特别能创新’作为经济特区之‘特’的基本内涵,包括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制度创新、对外开放创新、科技自主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建设创新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创新。”他明确要求深圳着力抓好的七项工作中,前三项“创新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深化改革”,事事关乎改革创新。

  经济特区的改革创新事业,又肩负起了新的使命。

  对于这一新的使命,市委书记李鸿忠有如此的认识:深圳的土地面积有限,资源匮乏,改革创新之路是当前深圳惟一可以选择的道路,是我们最好的出路,也是一条真正的活路。我们如果在改革创新开放方面没有更大的魄力、没有新的动作,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深圳自身的发展,而且有负于特区这块牌子,有负于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嘱托,有负于2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事业中披荆斩棘、流血流汗的一代代特区建设者,也有负于深圳这座以改革创新为鲜明品格特征的城市的盛名。

  有热情,有实践,讲策略,靠法制。深圳本着务实的改革观和创新观,不搞没有实效的标新立异,不为改革而改革,不为创新而创新,既要有热情,更要有实践

  《深圳市2005年改革计划》指出,将通过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四大方面的25项改革全面攻关,努力为深圳在较高起点上实现较快速度、较高质量和较好效益的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今年4月28日,在全市改革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李鸿忠亲自为重新成立的市体制改革办公室揭牌,并将改革办比喻为“参谋部、作战部、突击队、督战队”,希望改革办能起到谋划和监督作用,推动我市的改革创新大业。改革创新,既要讲魄力,还要讲策略。

  在改革的选项中,总有一些相对而言综合性强,难度较大、具有相对长期性的选项。这些改革怎么办?市委书记李鸿忠高瞻远瞩地指出,实施“半步策略”,立足现实,推行渐进式改革,积小胜为大胜,不求一下子迈大步,实现大跨越。很多改革,不怕干得小,就怕干不实,干了不见效。很多改革方案,即使一开始并不怎么成熟,只要先行动起来,果断迈出关键的第一步或半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就会越干越成熟。

  改革创新,既要讲策略,还要依靠法制推动、引导和保障。

  深圳一直注意及时将经过实践检验比较成熟的改革创新开放成果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不断创造新鲜经验。更让人感到鼓舞的是,《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已被列入市人大今年的立法计划,深圳将以立法的形式引导、促进、保障、规范改革创新,为改革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为改革立法,立法难度可想而知。深圳知难而上开先例,本身就是立法者“从我做起”的一次改革创举,更展示了深圳对于改革的决心和性格。

  今天的改革已进入综合配套和攻坚阶段,围绕政府管理的改革将成为新阶段的特征。深圳正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在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行力、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改革创新,关键在于攻难关。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无疑是深圳必须迈过的一道关口。

  李鸿忠多次强调,要把大力推动行政管理创新、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服务型政府,作为我市改革创新的中心内容,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今年召开的市第四次党代会把推进行政管理创新、提高行政执行力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提高行政执行力为核心,使行政管理朝着向现代服务型政府方面转变取得重大突破。

  在新一届政府成立以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和第一次政府常务会上,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和政府自身建设都成了会议研究的主要议题。在新修订的《市政府工作规则》中,提高行政执行力也成了一大特色和亮点。

  李鸿忠、许宗衡等市领导先后走上大型广播直播节目“民心桥”与市民直接对话,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和绩效审计,建立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市委、市政府分别“约法五章”,进一步改进党风政风等,都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构建现代服务型政府的不懈追求。

  今年8月,市政府决定对1995年以来成立的市政府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进行全面清理。在这场政府的“瘦身”行动中,145个机构被撤销。

  不久前市政府推出《推进行政管理创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将从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行政决策体制、建设法治政府、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提高公务员素质等五个方面,加大政府改革力度,为建设职责清、任务明、交叉少、可考核、执行能力强的现代政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服务篇】

  继续发挥好辐射、带动和服务作用,既是深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深圳抓住机遇、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战略关键。深圳将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更好地融入全国、服务全国,服务周边地区

  这是一座全国共建的城市。

  在这座移民城市里,开山辟地后的每一粒沙土都浸透了五湖四海建设者的汗水,每一项辉煌成就都凝结着八方精英的智慧。深圳,永远是全国人民的深圳。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深圳正以更高的姿态融入国际竞争与循环,正以更开阔的眼界面向世界服务全国。

  深圳永远铭记:深圳的成功,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的结果,是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回馈全国服务全国,是深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今天,在中国的版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读到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与党中央的战略思路脉络: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是这个整体战略布局的“第一梯队”,而经济特区则是这个核心中的内核。作为东南沿海发展比较快的经济特区,中央更是对深圳在全国新的发展格局中发挥辐射、带动和服务作用寄予了厚望。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伟大战略思想。深圳在先行一步发展起来的过程中,为落实“两个大局”的思想,走共同富裕道路作出了积极努力。

  今年8月,许宗衡市长率深圳市党政代表团赴贵州学习考察,两地签署《对口帮扶暨经贸合作备忘录》,深圳今年将为贵州安排帮扶资金5000万元。十年来,深圳按照中央扶贫要求,总计为贵州提供财政性扶持资金4亿多元,同时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口帮扶,在经济协作、科技扶贫、智力扶贫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这只是深圳回馈全国的一个缩影。统计数据显示,25年来,深圳累计向中央上缴了4000多亿元税收,增加了中央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能力。近十多年来,深圳先后向10省区的66个县(市)投入各类帮扶资金和捐赠物约合75亿元。除了政府间的支持外,仅深圳企业与西部企业间的合作项目已经在100亿元以上。“深资”已经成为辐射带动内地发展的一股强大的资本力量。

  更重要的是数字之外的隐性效应。“25年来,深圳经济特区不仅迅速地改变了自身的面貌,而且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对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今年9月温家宝总理考察深圳期间,对深圳所作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要求深圳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更好地融入全国、服务全国,服务周边地区。

  深圳地处太平洋海上交通要道,处于国际航线上,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背靠珠三角和泛珠三角腹地。独特的经济地缘优势,使深圳成为内地连接世界的重要“门户”和“通道”,也成为世界经济进入内地的“桥头堡”和“跳板”

  在国际经济国内化、国内经济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深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点”。

  在这个“节点”上,深圳不断面向世界,服务珠三角,服务泛珠三角,服务全国:

  ——服务珠三角。深圳作为本区域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正努力通过加强深圳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合作,共同推动区域资源整合,形成合理的产业和城市功能分工,共同打造具有世界能级的大都市经济圈。沿江高速、广深铁路四线等省重点项目建设正在积极推动当中。西部通道、皇岗和文锦渡口岸改造等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也将于近期陆续完成。

  ——服务泛珠三角。今年年初,《深圳市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施方案》出台,提出以近期164项具体合作项目为切入点,以功能辐射、市场拓展、资本输出和资源能源合作为重点,以海港、空港、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衔接为基础,全面开展深圳与泛珠三角区域在信息融会、金融支撑、商贸物流、产业带动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加快形成以“一个框架”、“三个圈层”、“六个领域”为基本框架的深圳区域合作发展新格局。

  ——服务全国。深圳一方面正继续巩固和发展已经形成的金融证券、外贸、海港空港、口岸、高科技成果交易、文化产业成果交易等具有全国性功能的服务市场体系,另一方面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加强对口扶持工作。

  深港一河之隔、山水相连,作为连接香港与内地的重要通道,深圳充分地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为香港提供最好的服务,使香港能够更好地辐射内地,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深港合作,无疑是深圳服务全国、服务周边地区最值得做好的大文章之一。

  去年6月,深港合作迎来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时任深圳市市长的李鸿忠率深圳市政府代表团访问香港,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签署了“1+8”协议。一次历史性的访问,掀开了深港合作的新篇章。

  一年多来,两地政府沟通可谓“亲密无间”。自2004年8月建立了政府间协商沟通机制“深港合作非正式交流会”以来,深港双方已举行了12次非正式交流会。改善口岸通关效率、皇岗口岸旅检场地改造、开办深圳港人子弟学校、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开发、环保合作等等,都成了双方热议的话题。

  在经济、文化、教育、口岸等诸多领域,都可以看到“1+8”落实的成果:今年1月,皇岗-落马洲口岸第二公路桥、罗湖人行桥改造工程和沙头角新公路桥主体工程三项口岸跨界工程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口岸压力。5月,香港地铁公司和深圳市政府签署了深圳轨道交通4号线的特许经营权协议和2号线、3号线投资建设运营事宜的合作备忘录,这是内地第一例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建设、经营的轨道交通项目。2004年7月,深港之间开通了美元支票联合结算业务,进一步完善了深港两地的支付结算系统。从去年6月到今年5月,深港双方联手在北美、日本、瑞典、意大利成功举办了多场深港投资推介会。深圳高新区和香港数码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规划建设专线连接两个园区的信息网络平台,为两地园区客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深圳市图书馆积极参与粤港澳三地商定的图书馆数字化联网计划,目前已顺利实现三地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联网和查询……

  “深圳将在粤港合作的框架下,继续积极推进深港合作,加强政府间的沟通协商,全面提升深港经济合作和产业分工水平,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与香港一起共同走向新的繁荣。”6月3日,在新一届市政府领导媒体见面会上,刚刚当选市长的许宗衡在回答香港《文汇报》记者提问时,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

  “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成为新一届政府推进深港合作的基本理念。许宗衡郑重表示:只要是有利于香港繁荣稳定和长远发展的事,我们都全力以赴,尽最大的努力、以最高的效率去推动、去落实。

  【励志篇】

  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李鸿忠与全市干部共勉:燃烧激情,继续像当年特区初创时期那样演出一场如火如荼、气壮山河、造福后人、影响深远的大戏活剧来

  温家宝总理在深圳视察时所作的重要讲话,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廓清了思路,提出了要求,部署了工作重点,为我们新一轮发展发出了动员令。市第四次党代会已将我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绘就。

  “目标已明确,思路已清楚,蓝图能否实现,目标能否达到,思路能否贯彻落实并获成效,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在一次全市性会议上,李鸿忠语重心长地与领导干部共勉。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市委高度重视做好干部工作,高度重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高度重视营造一个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环境,强调要狠抓干部作风转变,“求实务实抓落实,正风正己尽责任”,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更好肩负起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提供有力保障。

  深圳要以当庸官、懒官、太平官、逍遥官为耻,在全市形成“官难做、难做官、做难官”的氛围今年6月,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市人大、政协两会刚结束,市委书记李鸿忠就带头深入全市六区调研,重点了解干部思想状况。每到一处,李鸿忠都召开由区党政领导班子、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以及人大、政协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认真听取各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的工作思想汇报,请大家敞开心扉、坦诚以待,讲真话、实话、心里话,与大家交心谈心、研究工作。前后一周的调研期间,李鸿忠先后与近百名区级党政班子成员进行别开生面的谈心。

  李鸿忠反复向大家强调:“再激动人心的使命、任务,再好的工作思路、发展措施,写在文件上再好看,不落实就等于一纸空文。而抓落实,关键在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从现在起,我们要以当庸官、懒官、太平官、逍遥官为耻,在全市形成‘官难做、难做官、做难官’的氛围。”

  干部问题的要害,在于执政能力的高低,在于是否做到务实、团结、善政、廉洁。

  为贯彻落实温总理重要讲话精神,把深圳经济特区的宏伟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市委下定决心,决定在工作极为繁忙的情况下,将各区几套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市直局以上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和部分市属企业主要负责同志集中起来,举办为期三天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暨党纪政纪法纪教育培训班,由市委几位领导同志亲自给大家讲课、讲形势、讲要求。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绝不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讲讲而已。市委根据全市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旗帜鲜明地提出抓执行力建设,主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是责任制的落实;二是提高工作能力、治理平庸。

  为强力推动落实责任制,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掀起“责任风暴”,并使之席卷全市上上下下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工作岗位。不久前,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了2004年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发现很多问题,公开曝光了一些违规单位。人大已专门作出相应的决议,从这件事开始,建立“买单制”,市政府也随即成立了处理组,监察机关亦及时介入。

  实施“治庸计划”,则是瞄准那些工作能力是不适应的,整天庸碌无为、穷于应付的干部。实施“治庸计划”,关键在于消除干部队伍工作表现上的“第三种状态”。所谓“第三种状态”,就是干不好又不交“枪”,占着职务岗位不作为;没有“金刚钻”,还霸着“瓷器活”;自己做不好,又不让别人做。要通过实施“治庸计划”,使得干部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干好,要么交“枪”,不能有第三个选择。

  在重点工作、重大决策中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像“梳理行动”、“清无行动”等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重大决策,市委市政府也无不是在决策出台前,及时与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沟通、衔接。在决策实施后,市人大、市政协也会相应地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视察,必要时常委会议还会进一步作出决议,支持该项工作往前推进。这种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干事创业的条件。

  今年“两会”期间,市政府30个部门集中“摆摊设点”,为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提供“知情问政”服务。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在现场为代表、委员释疑解惑,要求各部门充分收集各位代表的意见建议,主动寻计问策,并在今后工作中注意抓好落实,认真解决好代表们所关注的问题。这样的“知情问政”服务,代表委员们赞赏有加,今后将常态化、制度化。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全市广大干部的精神状态,是深圳决策者们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

  市委主要领导分析认为:“现在全国各个地区都在加快发展,不同区域、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各地比的、拼的有投资、有项目。但从本质上看,比拼的是精神,精神的比拼正在成为决定这场竞争的关键性因素。”

  为此,市委多次有针对性地强调,在当前的形势和条件下,要特别强调弘扬四种精神,即负责任的精神、敢闯敢试的精神、敢抓敢管的精神和奋发有为的精神。李鸿忠特别指出,“要治暮气,焕发青春活力;去骄气,保持谦虚谨慎;克服焦躁之风,心稳神定气静;戒浮华之风,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归根结底,是要面对新的历史使命,提神、提气,燃烧激情,继续像当年特区初创时期那样演出一场如火如荼、气壮山河、造福后人、影响深远的大戏活剧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