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公厕缘何成了“稀缺”资源(城市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04:0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最近,一项针对公厕状况的入户调查访问在全国31个大中城市同时进行,3400多户常住居民普遍反映公厕难解民众之需,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城市公厕太少、分布不合理;二是公厕卫生状况差。

  以笔者居住的南京为例,10年前南京有公厕1500多座,近年来因为拆迁、小区建设、道路改造等,公厕拆得多建得少,目前剩下不到800座,数量减了一半,其中市中心某地带4

个社区竟无一个公厕。市民抱怨纷纷,环卫部门却无奈地说:“想建建不了,一没地皮、二没规划、三无资金。”

  南京公厕紧缺的状况在全国很有代表性。轻视甚至“歧视”公共厕所,恐怕是中国城市管理者的一大通病。与城市漂亮的楼宇、宽广的马路、气派的广场、绿油油的草坪相比,小小的厕所实在上不了城市规划的“大雅之堂”。其实欧美发达国家是非常重视城市公厕建设的。笔者听说国际上专门有一个“公厕协会”,专业研究厕所的管理与卫生,每年召开一次“厕所峰会”,去年就是在中国北京开的峰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把每年的11月19日定为“世界厕所日”。可见,公厕不是一个小问题。

  细作分析,城市居民为何对公共厕所普遍不满意?症结在于城市管理者过多地用市场经济眼光和手段看待和处理公厕问题,忽视了公厕的公共产品属性和公共服务功能,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许多地方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城市规模不断扩容,越“长”越高,道路越拓越宽,可公共厕所却被蚕食得越来越少。剩下为数不多的公厕要么脏、乱、差,恶臭熏天,让人掩鼻;要么动辄“星级”豪华,高额收费,让普通人消费不起。

  公厕变成“稀缺”资源的实质反映了经济利益的博弈。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别小看那几十平方米的厕所,可是一块“黄金”地盘,开发商是用经济学眼光而不是用社会学眼光看待公厕的,政府不投资,商人谁愿意自掏腰包建厕所为民造福?其做法无非两点,要么在拆迁过程中将原有公厕填平盖楼;要么翻建豪华公厕高额出租收费,从粪便中“淘金”。

  厕所是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设施,解决厕所问题不能用市场化手段,更不能用商业化思路经营,政府要把公厕的布局和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厕所与建高楼、建花园、建绿地同步实施,同时验收。公厕实际上属于社会福利,是政府无偿为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理应由政府埋单。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10月08日 第五版)

  作者:尹卫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