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冲刺8201(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06:33 重庆时报
  1954年l0月19日,奥地利登山队首次沿西北坡登上峰顶1985年,中国西藏登山队沿西北坡登顶成功

  1998年4月21日,北京大学登山队登顶成功2005年9月25日,云南金氏兄弟登顶成功

  9月25日

  上午10点15分,云南探险者金飞豹、金飞彪兄弟成功登顶卓奥友峰,与金氏兄弟一同登顶的还有其他几名登山爱好者。金氏兄弟有着较为丰富登山经验、曾经多次登上过5000多米高峰,是云南资深的户外探险家。此次兄弟联手攀登卓奥友峰,刷新了他俩的登山记录。
冲刺8201(组图)
9月25日

  10点15分,队员们到达顶峰
冲刺8201(组图)
时报图形 王尧 制

冲刺8201(组图)
  C1营地搭建有世界各国登山队的共82顶帐篷,由于面积小,有的帐篷只能搭建在峭壁边缘

  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排名世界第六。

  它位于东经86.6°,北纬28°的中尼边界上,山峰以东北山脊和西南山脊为界,北侧在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境内,南侧属尼泊尔王国。“卓奥友”的藏语意思是“首席尊师”,以其魁伟的雄姿屹立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中部。

  卓奥友峰地区的气候与珠穆朗玛峰大体相似,每年的风季过渡到雨季的时节,或雨季交替到风季的间隙时期,是登山的好时期。

  2005年9月8日

  上午抵达卓奥友峰大本营。目前,这里已聚集了美、日、德、法等8个国家的200多名登山运动员。

  9月9日~10日

  连续几日都是适应性训练,大家的身体情况都很好。

  9月11日

  上午10时,从大本营(BC)出发到前进大本营(ABC),这段路线较长,且难走,途经一条较宽的冰川河谷,快天黑才到达。

  前进营地(ABC)有16支国外登山队,大概有100多人,估计登顶的时候需要排队。世界著名向导罗赛尔的队伍已经成功到达二号营地。

  9月12日

  早上刚起床就能看到卓奥友峰上层层飘动的雪风,像高山上流动的泉水,轻柔美丽!

  登山队伙食有,罐头、牛肉等真空食品,泡茶和冲咖啡的水由冰山上的雪融化而成。

  9月13日

  队员们在营地ABC(海拔5700米)到C1(海拔6400米)间,进行适应性训练。主要是调整自己身体对高海拔的适应能力。

  9月14日

  今天是我经历过的最坏的坏天气,大家都躲在帐篷里。外面狂风肆虐,感觉帐篷随时会被风撕裂。9月15日

  清晨,藏队协作布置好祭坛,供上青稞,水果和酒等,开始祭天。祭祀开始,所有的人围成一圈,为了这次登山的平安和胜利祈祷。藏香的阵阵香味,让现场多了一点神圣的氛围。祭祀结束后,好几天没露面的太阳终于出来了。

  9月16日

  C1共搭建了世界各国登山队的82顶帐篷,有的帐篷甚至搭建在峭壁边缘。

  9月17日

  今天的路线是,C1上到C2,再返回ABC。

  9月18日

  今天的中秋节,也许是因为空气清新干净,也许是因为距离天空很近,这里的月亮看起来要比我记忆里的大很多。

  9月19日

  通过海事卫星,我们在互联网上查询了近期卫星云图,计划20号在ABC休息调整一天,21号开始进入正式冲顶阶段,连续入住C1、C2、C3,并于24日凌晨冲顶。

  9月20日

  早晨突然传来有人登顶的消息,大家羡慕不已,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后才发现,所谓登顶的队员只是山石的投影而已。

  9月23日

  C1到C2这段,沿途路况复杂,有陡峭的冰坡,垂直的冰壁,有些地段必须借助保护才能够通过。在一处垂直的冰壁上,只有一条线路可以通过,各国队员排队通过。

  9月24日

  C2到C3。

  9月25日

  02:30从温暖的睡袋爬起来,开始冲顶。从C3到顶峰需要7~8个小时,海拔上升很快,空气稀薄。

  凌晨上山队伍很多,从ABC看山上面有一条明显的由头灯组成的光线,蜿蜒到顶峰。

  06:00太阳最先照到的地方,海拔7700。09:00太阳逐渐升高,雪面反射强烈。已经觉得热了。10:15队员金飞豹、金飞彪、谭工、李向平成功登顶。

  站在卓奥友顶峰,白云从脚下掠过。站在这样的高度,大家却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不远处的珠穆朗玛,是这支队伍的下一个目标。

  本报特约记者 糜红恩 金飞豹 摄影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