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群学子的法治进行时 记北大法律援助协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08:20 法制日报

  记北大法律援助协会

  本网记者 李勇

  9月下旬的一个下午,燕园风清气爽,一派秋意。北大法学院经济法2002级硕士研究生孙琦坐在记者的面前,缓缓地讲起她和她的同学一起在校外做法律援助的故事。冷静而有条

理,似乎这些故事和她没有多大关系。

  孙琦还有一个身份: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会长。在北大众多的社团中间,法律援助协会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追求。用孙琦的话来说,“我们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个校园团体,它不能只给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作一种点缀。高校社团的热闹、激情、吸引年轻人眼球等等不是我们主要追求的。我们希望自己的协会能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法律援助工作,为社会的法治进步做一点事,让一个个能叫上名字、有血有肉的弱者感受到法律的力量。”

  那么曾经或者现在是法律援助协会的其他人,如何看待大学生做法律援助工作呢?99级法律硕士研究生在2004年纪念协会10周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的法律援助面对的也许不只是穷人,贫富也许并不是划分强弱的惟一标准。”法学院2003级本科生于宁则说:“法律援助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了‘什么是现实中的法’。”

  对北大法律援助协会的会员来说,地处冀东的河北省迁西县是一个相当熟悉的地方。从2001年7月至2003年7月,协会十几次组织会员赴当地,对农村法律服务现状和法治建设进行考察,提供帮助。并与县妇联合作成立了“北京大学——迁西社区法律诊所”,除开展普法宣传,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外,可贵的是,协会还在当地开展了有效的基层法律制度构建的尝试,为法律援助的民间构建性行为与国家权力的现代化法治建设行为寻找结合点,帮助拟定社区法律制度运行与发展方案,以期改造传统的农村法律生活方式和状况。

  协会因此获得了大量的中国农村法律生活现状和实践的原始资料,形成了十几万字的调查报告和学术成果,对我国农村的民主与法治建设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分析和思考。2002级法理学博士研究生张际的调研报告《选举的理念VS选举的艺术》在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影响。报告从候选人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界定贿选和拉票问题,投票和填写选票的方式,选票的计算问题等诸方面,对迁西农村的选举进行剖析,得出的结论是:“选举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技术本身反映了选举的理念。选举技术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选举理念的支撑。”

  从2004年开始至今,协会和迁西县妇女法律服务中心正在开展“妇女与土地权”的项目,重点是宣传土地承包法,帮助妇女保护自己的合法土地权。

  如果说迁西是协会关注农村法治建设的一只“麻雀”,那么北京丰台区东铁匠营社区则是协会观察和实践城市社区法治建设的窗口。今年5月,协会和东铁匠营街道办事处签订了合作协议,协会将帮助街道的“阳光社区服务中心”培训社区工作人员,并为罪错青少年的社区矫治提供法律帮助。孙琦说这项工作刚刚开始,还处在摸索阶段,因为农村社区的法治建设和城市毕竟有很大的差别。

  北大法律援助协会会员在接受采访时,大多数人会提到一个人——蒙晓燕。蒙晓燕是协会的老会长,现在的“元老院”成员。协会将那些已经毕业工作的原协会成员尊称为“元老”,他们依然能从“元老”们那里不断得到建议和帮助。她现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与服务中心工作,妇女权益保护和法律服务成为她的职业。她谈到当时建立“北京大学——迁西法律诊所”的出发点时说:“我们都觉得法律援助不仅仅是一种个案的援助,还是通过努力去改变社会困难群众的生活质量,为个体争取权利和在他们所生活的地区与他们共同创造一种新的生活秩序的手段。”作为一个志愿者,蒙晓燕数次到贫困地区支教或提供法律服务,她毫不掩饰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说:“知识和专业性、技术性的东西是必要的,对法学来说更是如此。只是我们同时也期待另外一些东西,在这些中性的知识和技术之外的一种——我们称为灵魂的东西。”

  在北京大学法律援助协会,不乏理想主义者,他们对法律中被称为“灵魂”的东西,如公平公正原则,有着执著的追求。可是在法律援助的实践中,却时时能感觉到“灵魂”与现实的碰撞之苦。

  协会长期在校园东门设立法律援助办公室,无偿接待社会上寻求援助的人员。面对一些来访者,这些理想主义者常有一种痛楚。某会员曾和一位来访者讨论案情后,告诉他完全可以去法院。这个人说:“我不去法院,我是宁愿来找你们,也不会去法院的。”听完此话这位同学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一种从未有过的尴尬:一个并不相信司法程序的人在向我寻求法律的保护。那么他要的,只是我在道义上的支持而已。孙琦也证实,来向协会寻求帮助的许多是上访者,他们知道这些学法律的学生不能给他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只为了来倾诉。对于这类事情,接待的同学多少有点悲凉,如果仅仅只是道义上给予弱者的支持,那么要法律人干什么呢?

  但尽管如此,一茬茬从法律援助协会走出去的学生们,从来没有放弃对“称为灵魂的东西”的追求,他们将法律援助之路当成光荣荆棘路。协会成立十周年的纪念特刊中,第一篇文章就是《在冰冷理性与澎湃激情中前行》。他们在思索北大法律援助未来的发展时,提出北大法援自身建设应朝着职业化这一方向迈进。北大法援的主要组成人员是学生,其生命力也在学生。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是富于激情和偏向理想主义,而缺点和短处却是激情有余理性不足,行为方式缺乏职业化取向。由于法援的社会性使得冰冷的理性思维和职业化操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北大法律援助协会的人应超越学生做事的方式,使自己更加具有职业人的特征。

  这些正处在法治进行时的学子们,他们已不满足自己的社团活动仅仅是校园浪漫生活的点缀。在协会的十年特刊上,他们曾用他们的师兄、著名的诗人海子一句诗来勉励自己:

  “你问我路在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山在那里,我在路上。”(责任编辑:徐艳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