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麦香的原野和即逝的童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10:18 新京报

  

麦香的原野和即逝的童话

  

麦香的原野和即逝的童话

  《花香的尘世》、《玩意儿》

  卞太图/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版 定价:32.00、36.00元

  □书评人 鲁平原

  久居城里,已经好多年没有踏进故乡那充满醉人麦香的原野了。这个秋天的傍晚,坐在阳台边,翻看卞太先生《我的庄园杂志》系列的两本书,看到书中描绘的那白云撩惹烈日的蓝天以及蓝天下随风翻滚的麦浪,麦穗沉沉,麦芒焦直;我眼前似乎又浮现出麦地里弯腰割麦的乡亲们,镰刀翻飞,一排排的麦子齐茬倒下;豆大晶亮的汗珠噼里啪啦地砸在土里,沉重而充满了喜悦。偶尔可见头戴草帽的孩子,提着刚刚灌满极凉极凉井水的瓦罐,游荡在乡村通往麦野的小径上,微风送来阵阵清香,大地一片金黄。

  几乎在所有的城市里,都会碰到这样的人:像我和作者一样,生长在被麦香或飞雪缠绕的乡村,又在二十多岁的青涩年代挤进混乱而文明的城市。我们的父母还在那些土地上刨着吃食,白天黑夜,不得歇息;我们在城市里远离了乡间劳作的艰辛,但依然毫不轻松地挣扎在人流之中,黑夜白天,疲惫不堪。我们跟在那些西装革履的上班族背后苦苦追赶,幡然悔悟,我们并不能成为真正的城市人,最终发现离开土地的我们依然具有农民的做派,血脉里依然是土地的根。

  卞太说:“在城市的十年,乏善可陈1于是,在一个个寂寞空虚的时刻,我们会仰望天空,向着故乡的方向,看云来云去,心底泛起沉积许久的记忆,记忆是一种对故去时光的怀念,是一种对我们自身特有的童年文化的梳理,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传承。

  《花香的尘世》和《玩意儿》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对怀念、梳理和传承的入口。这个入口使我们这样一个类似的群体找到一种温馨的归属。面对着年届而立的我们,世界从年少开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们的精神世界并没有因为物质的极大繁荣而产生实质性的改变。十年的城市印象并没有渗透我们的血液,百分之九十的梦里我都会回到故乡,看那里的人和事。我知道,故乡在很大意义上已经不是我年少时的故乡了,故乡正在浓缩成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但我还是无法转移地想念她。

  我曾在书中描绘的一切场景中生活过,书中的某些梦幻的勾勒也是我小时候想干而没有干成的,在童年的视角中,鸟兽鱼虫野花与野草都有自己很有意思的生活。所以,我已经不是我,我或许就是完全相同的我们。我从四周寂静的土炕上睁开眼睛,日光从窗棂间透进来,炕席后偶尔有蛐蛐的叫声;看到翻肚的青蛙,我会想半天关于它的过去;秋天,我坐在枣树上看着怎么吃也吃不完的红枣,远处牛羊下地,叫声一片。我背着小筐,奔跑在飘荡着豆香的田野里,和小伙伴们去偷土里的地瓜和花生,去掰早熟的玉米,然后在地上挖出一个小土窑儿来烧熟了吃,吃得满脸黑灰,肚子溜圆,唇齿留香。看着书中那些属于那个时代的我们的玩具,我常常想,玩意儿本身是物质的,但自己动手做玩意儿的感觉是一辈子都无法忘记、享受不尽的精神意味,悠远而隽永。那些弹弓、木枪、高粱秆枪、泥哨、砸炮等等,制作简陋,但伴随了我们整个的少年时光。

  那些场景和玩意儿或许正能代表属于我们的一个时代。抛开身处高楼大厦、面对电脑电视的城市孩子不谈,现在的农村都已经很少有哪个孩子玩自制的玩具了,城市的所谓文明正在加速向乡村渗透。每次回故乡,都会看到越来越冷清的街道和日渐荒芜的田地。年轻力壮的男女都进城了,老人和孩子留守着夕阳里的家园。我在夕阳里望着家园,回想过去简陋的生活和有着丰富精神需求的我们,想着那些场景和简陋的玩意儿所带给我们的朴素的童话,只是,只能是想想而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