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安·兰德和她的乌托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10:32 新京报

  正是因为极端的个人主义,兰德才能在大众当中保持巨大的影响力。根据勒庞在《乌合之众》里面的提法,群众往往是恐怖的、盲从的,正是这种力量制造出了畅销。我们历数人类历史上最畅销的那些书,从《圣经》等宗教经典到各种各样的领袖语录或者选集,哪一本不是思想的枷锁?兰德的书号称销量仅次于《圣经》,还好只是一部乌托邦小说,如果真的具有可操作性,后果或许是灾难性的。

  

安·兰德和她的乌托邦

  《源泉》

  作者:安·兰德

  重庆出版社 2005年11月出版 定价:49.80元

  □书评人 蓝熊船长

  在文学史上,霍华德·洛克不是一个知名的形象,尽管以他作为主人公的《源泉》卖出了2千万册之多,同样的,我们读任何一本美国文学史,恐怕也都不会看到安·兰德的名字,虽然她的两部小说都创下了销售奇迹。说到底,兰德是一个思想者,写小说不是她的强项,她的小说热卖是因为她的思想对普通美国人来说是“有效的”,但站在文学的角度,《源泉》绝对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篇幅庞大、文笔枯燥、缺乏平衡、没有节奏,我们可以举出《源泉》一大堆这样那样的缺点,不过既然《源泉》从本质上就是一部思想著作,我们也大可不必用文学的标准来衡量它,实际上这本书是兰德对自己的“个体主义伦理观”的一种形象阐释,我们阅读这本小说,同样也应该从思想的角度出发。

  乌托邦小说:兰德和莫里斯

  《源泉》其实是一部乌托邦小说,它假定了一个人可以完美地建设自己。虽然这本小说厚达1400页,翻译成中文也有700页,但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从头到尾就是主人公霍华德·洛克和各种各样的势力进行斗争,这些力量包括强大的竞争对手、复杂的社会压力、还有小人的暗算,不过处处为自己打算的洛克最终却赢得了胜利:通过“自私的美德”,他完成了创造性的自我实现。在小说的最后,主人公霍华德·洛克的身姿和大洋、天空并列,无比高大,我们可以想像兰德写下这一场景时激荡在胸中的澎湃情感,但在现实生活中,毕竟并没有一个洛克这样的人,便是兰德本人也不可能像洛克那样理性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对于《源泉》的2千万读者来说,能在部分程度上实现霍华德·洛克式的理性行为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即使从整体来说,人类的知识也还不足以使自身每次都作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遑论个人。

  把《源泉》置于乌托邦小说的传统中进行考察,很容易看出这部小说的乌托邦色彩。其实刚刚捧起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威廉·莫里斯的《乌有乡消息》:两本书都出自杰出的思想大师,但两本书又是同样的枯燥,不堪卒读。当然兰德和莫里斯的思想完全不同,莫里斯设想的是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个人在其中可以自由发展,兰德则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自私”为目标,关注自我实现,在此之后一个平衡的社会秩序自然会自己到来。不过从出发点来看,兰德和莫里斯实在有相通之处,两个人都对现实强烈不满,都有强烈的实验欲望。从原理上说,莫里斯和兰德的实验在理想状态下应该都有完成的可能,但两个人同样都是在淡化国家的力量,这也就注定他们的想法本质上不可实现的性质,在思想界也就不可能成为主流。

  在莫里斯的时代,通过社会实验改变人的命运是众多知识分子的想法,这种乌托邦最终已经被证明失败。等到了兰德这里,事情掉了个儿,改变自己成了先决条件,这次兰德找到了无数信徒,但从结果来看,兰德的理论同样不可操作,最后还是融入了主流的美国精神之中。偶尔地,会有部分精英能特别感受到兰德式的感召,但站在社会层面,兰德并没有改变太多东西。

  霍华德·洛克无疑是新知识分子的一个标本。在《新知识分子》一书中,兰德把期待留给了未来,她希望自己的书能影响、造就一代新的知识分子,这一代人将更理性、更勇敢,更明白自我的价值,这一代人将建设新的美国……然而如今兰德诞辰已经百年,新知识分子却还了无影踪。

  谁造就了谁:兰德和美国

  有一种说法,不了解兰德就无法理解美国精神。这话当然有道理,《源泉》的销量以千万计,《阿特拉斯耸耸肩》更是号称《圣经》之后的美国第二大畅销书,纯粹从数量看,兰德绝对是对美国人影响最大的作者,即使到现在,据说她的小说每年还要卖出几十万册。可是换一个角度,兰德作为美国精神最彻底的鼓吹者,到底是她影响了美国精神,还是美国精神造就了她这个异数,恐怕还不是那么清楚。

  兰德出生于苏联,21岁的时候来到纽约,当即惊叹于物质文明的富足和伟大,从此开始成为美国精神的斗士。她写下大量的专栏文章,以美国传统精神为指归,把“个人主义”无限放大,成为美国精神最重要的普及者。而在这个过程中,兰德真正的原创性思想其实并不多,她做的工作更多的是把美国传统精神中的一部分单独抽离出来并加以放大。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源泉》在出版之前曾经遭遇12次退稿,抛开出版商不识货不谈,至少这本书在当时并不那么被认同肯定是事实。其实兰德最流行的时候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美国对外面临冷战和越南战争,内部则有各种各样的革命思潮,整个社会处于价值真空当中,此时兰德以斗争的姿态出现,挽美国传统于既倒,成为一代人的偶像。如今的美国与那时已经完全不同,国外早已没有了对手,国内也是保守主义思潮占据主流,在这种情况下兰德的思想一下子没有了斗争对象,她对当代美国人的影响其实已经大幅度降低,出于更实际、更“理性”的想法,人们肯定愿意从美国精神的思想宝库中去寻找更具平衡感的东西,比如潘恩的《常识》。

  通过兰德去理解美国精神恐怕是不够准确的:这位大众哲学家太极端。其实也正是因为极端的个人主义,兰德才能在大众当中保持巨大的影响力。根据勒庞在《乌合之众》里面的提法,群众往往是恐怖的、盲从的,正是这种力量制造出了畅销。我们历数人类历史上最畅销的那些书,从《圣经》等宗教经典到各种各样的领袖语录或者选集,哪一本不是思想的枷锁?兰德的书号称销量仅次于《圣经》,还好只是一部乌托邦小说,如果真的具有可操作性,后果或许是灾难性的。

  极端主义的危险性

  以今日的眼光来看,兰德是个极端的知识分子,在《新知识分子》中,她与所有此前的知识分子为敌,希望能创造出新人。洛克无疑代表兰德的理想,而在《源泉》中,专栏作家托黑的形象则多多少少是传统知识分子的象征。兰德认为托黑等人的存在代表的是一种腐朽的力量,这些人本身没有能力通过理性实现自我。需要注意的是,小说中的托黑并不缺少自私自利的动机和行为,他真正的问题是出在没有通过理性判断出什么才是真正最符合自己利益的行为。不幸的是,即使按照兰德的理论,托黑也无疑代表着世界上更广泛的人群,这在现实上注定了霍华德·洛克永远只能是少数的个人,而不能成为社会的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盲目强调兰德的思想是有一点危险的。

  兰德的书畅销一时,但真正可能实践兰德理论的却往往只是精英。在过去的一年中,格林斯潘对兰德的崇拜被无数次重复,现在甲骨文集团的老板埃里森也加入了进来。虽然兰德对他们的影响可能是事实,但这种宣传方式其实只是谎言,兰德在自己的书中一再强调理性,而这种大众宗教式的宣传攻势带来的却只是非理性的选择。在被打造成一种大众宗教之后,兰德哲学成为庸俗个人主义的代表,这时候兰德的理性精神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中国,从去年出版兰德的随笔集《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开始,兰德开始逐渐受到知识界的关注,其实早在1993年,上海三联书店就以爱因·兰德的译名出版了她的随笔集《新个体主义伦理观》,此后她的文章在其他学术选本中也有收入。但在大众层面,兰德受到重视是今年的事情,我们看到了兰德的两部理论著作和她这本厚厚的小说,她有了成为读书界流行新宠的可能。不过我们在感受兰德的理性精神的同时,需要警惕把她无限夸大的倾向,毕竟兰德本人的思想原本就带有极端的色彩,如果再被放大,反倒会失去真正的意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