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特别报道:中国文化艺术倾倒华盛顿观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13:52 新华网

  特别报道:中国文化艺术倾倒华盛顿观众

  (记者 杨晴川)

  10月1日,美国乃至整个西半球规模最大的中国文化艺术展示活动————“中国文化节”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西部波托马克河畔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闪亮登场。

  东西方文化交流新篇章

  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内,来自中国的900多位艺术家及助手将以各种艺术形式向美国人民全面展示古老东方的艺术精华,为他们带来一场规模空前、史无前例的视觉和听觉的文化盛宴。如此集中地展示一国文化,在肯尼迪中心的历史上也尚属首次,它将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开启新的篇章。

  尽管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对于许多美国人而言已经不再神秘,但对于中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多数美国人却很少有机会深入和准确地了解。因此,这次活动,对于渴望“亲密接触”中国文化的美国人,实在是一次多年难遇的良机。

  美国《纽约时报》在一篇介绍中国及“中国文化节”的长文中这样写道:“她是世界伟大文化之一,或者更准确地说,她包含了世界上多种伟大的文化。中国是地球上持续时间最久的文明之一,各民族和各地区的传统艺术、服装、音乐和语言艺术带来了难以置信的多样性。此次‘中国艺术节’将推出中国一流的舞蹈家、音乐家、话剧演员、杂技演员和皮影戏艺人,他们的表演将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肯尼迪中心一片“中国红”

  事实上,当任何一个美国观众走进肯尼迪中心欣赏中国艺术之前,他们就已经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和震撼。因为观众在中心门外就可看到来自中国的各种视觉艺术展示,包括由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得主、香港艺术家叶锦添设计的“中国红”室外装饰,户外的北京小型文化艺术庙会,以及中国当代室外雕塑及装置艺术展等。

  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肯尼迪艺术中心是美国最高艺术殿堂,其建筑风格雄浑壮观,全部由清一色白色大理石建成。主要演出场所有音乐厅、歌剧院、艾森豪威尔剧场以及梯形剧场。此外还有楼顶的露天剧场和门外的广场,均可进行表演和展示活动。

  从9月下旬起,这座白色的庞大建筑内外被浓郁的“中国红”所点缀,处处凸显中国文化的韵味,成了一座展示中国各类文化艺术的综合性展台。从肯尼迪中心大门外很远的地方就可看见各个灯柱上飘扬着的纸质文化节彩旗,上面造型独特、以中文方式重新组合书写的红色英文字“CHINA”赫然入目。这便是此次文化节的图标,它是由纽约的著名华人艺术家徐冰根据自创的“天书”理念所设计的,可谓中西合璧,与文化节的“东西方交流”的宗旨浑然天成。

  在肯尼迪中心的北侧广场,为期9天的室外北京文化周活动正在进行。北京市在此设置了五六个摊位,分别展示字画、篆刻、风筝、剪纸等“京味”特色文化,参观者络绎不绝,也有不少人当场解囊购买自己喜爱的艺术品,看这热闹劲儿,像是来到了老北京的某个文化市场。

  在肯尼迪中心两大通道之一的合众国厅入口处,巨大的文化节标志条幅高高垂下,引得许多美国人在此拍照留念。进得大厅,两边是介绍北京风貌的图片展,一直延伸到大厅尽头的文化室内表演主要地点————艾森豪威尔剧场。剧场的玻璃大门被贴上了红色的中国剪纸造型,这也是出自香港艺术家叶锦添的手笔。大厅里,剧场外,有不少身着印着文化节图标的志愿者为观众充当讲解员和咨询员,其中两个稚气未脱的华裔小姑娘正在向观众解答表演日程的问题。

  文化盛宴征服美国观众

  作为文化节的首场演出,10月1日晚的开幕式综艺晚会便以精彩绝伦、高潮迭起的表演征服了包括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前国务卿鲍威尔等名人在内的美国观众,全场掌声如潮。来自中国东方歌舞团的歌唱家在身着民族服装的模特簇拥下演唱最后一曲京韵十足的《最爱还是北京》时,现场观众忍不住一起合着节奏打起了拍子。谢幕时掌声久久不绝。

  中国京剧演员绚丽的服装和夸张的脸谱使观众们获得了空前的视觉享受,而高难度的杂技表演使观众如临仙境,感到难以置信。记者在现场不时听到美国观众发出:“上帝呀!”“太美了!”“太神奇了!”“真是难以置信!”的惊叹。在足足100分钟的演出中,台上的音乐声、歌声和台下的掌声、惊叹声连成了一片,汇聚成一曲东西方文化交流、心灵沟通的华美乐章。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在演出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有的演出都非常完美,令他眼花缭乱,挑不出哪一个是最好的。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时到过中国的美国科学院专家安·莎莱曼女士对记者说,她通过演出感受到,这些年来中国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同样体现在文化艺术方面。为此,她决定近期故地重游,看一看当代的中国是什么样。

  晚会后,中外嘉宾们还一起登上肯尼迪中心的天台,观看由美国华人视觉艺术家蔡国强为文化节开幕创作的“龙卷风”焰火表演。表演总共8分钟,分为三个阶段。焰火从事先停泊在波托马克河的驳船上燃放,先是各种烟花齐飞,最后是一声巨响,形成三条巨龙的形象,并由余烟构成“龙卷风”图案,引得现场观众一片惊呼。这场别出心裁的表演,预示着美国首都华盛顿将刮起一场“中国文化风暴”。

  观看了这场演出的《华盛顿邮报》记者彼得·马科斯在次日的报纸上撰写了一篇充满激情的文章,盛赞中国艺术之巧夺天工和博大精深。“随着回荡在波托马克河上的交响乐和一系列精彩的表演,肯尼迪中心昨晚宣告今年最盛大的国际文化节日正式开始。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它将带领人们探索中国的音乐、舞蹈、戏剧和其他表演艺术。”

  他告诉读者,如此精彩之演出还是这场文化盛宴的“开胃菜”,好戏还在后头。

  的确,拿着“中国文化节”长长的节目单,任何人都会犯难:场场好戏,个个精彩,难以取舍。穿越时间,我们可以在“杨门女将”或秦始皇兵马俑的带领下回到古代战场,也可以随同人艺的大腕们到老北京的“茶馆”里坐一坐;穿越空间,我们可以到云南去领略原生态歌舞的风采,也可以到山西平遥,挂起那“大红灯笼”……一个月的中国文化之旅,必有无数的风景等待人们去领略,去体会,去回味。(完)(来源:参考消息特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