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热”在瑞典升温-访《商业周刊》主编桑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14:25 新华网

  特别报道:“中国热”在瑞典升温--访瑞典《商业周刊》主编韦杰·桑登(记者 马世骏)

  了解今天中国的教科书

  六名记者,三名摄影师,在最炎热的暑期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南下珠江三角洲,

北上大庆油田;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到东莞地区的小乡镇,瑞典最大的经济杂志《商业周刊》在今夏创下了该杂志创刊4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新闻采访活动:在连续3个月的时间里,以主编韦杰·桑登为首的《商业周刊》记者组,在中国实地走访了100多名在不同行业工作的中国人和在中国工作的瑞典人,汇集了数万字的详实资料和上千幅实地照片。

  这项该杂志历史上耗资最大的采访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本厚达156页的中国专刊在今年9月20日《商业周刊》举办的中国研讨会上,第一次与200多名前来参加研讨会的瑞典工商界代表见面。

  发行仪式上的盛况证明了《商业周刊》各位的努力没有白费,会场上200多本杂志在几分钟内被一抢而光。接下来,瑞典媒体和公众对中国专刊接纳的热情也是韦杰·桑登这位做了30多年杂志主编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从杂志公开发行那天起,编辑部每天都要收到许多电话和电子邮件,要求定购这期中国专刊。询问人中,有在公司企业工作的人士,也有学校、图书馆等机关单位的负责人。许多人将这本真实展现经济腾飞中的中国现状的内容详实的杂志当作了解今天中国的教科书。《商业周刊》原有34000订户,中国专刊出版后,该期杂志已经加印到42000册,这也是这样一本专业性较强的行业杂志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商业周刊》杂志社的总部,记者见到了杂志主编韦杰·桑登,他一脸兴奋地挥着手中厚厚的中国专刊,第一句话就是:“这是我第一次访问中国,但绝不是唯一的一次。作为瑞典最大的经济杂志的主编,我习惯每年至少去美国两次,好跟踪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保证我们的杂志不落伍。这次从中国回来我才明白,再不去中国那才是要落伍的。我已经决定,今后每年至少去中国一次,以便把握这个世界上最令人兴奋的经济热点地区让人激动的脉搏。”

  是的,中国在升温。在瑞典人的日常生活中,谈论起中国,这个遥远的国度已经不仅仅是古老文化、美食佳肴的代名词了。越来越多的人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发展确实影响着今天世界各个角落的人的日常生活。在瑞典,中国已经不只是属于诸如爱立信、沃尔沃、伊莱克斯等瑞典国际大企业的特权,众多中小型瑞典企业也已经将目光转向东方。在这种大谈“中国”的热潮中,想更多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是为什么这家瑞典最大的经济杂志早在一年前就开始策划如何最真实地报道中国的原因。

  全方位展示今天的中国

  开始时,桑登主编想,作为杂志没有日报那样随时报道中国的优势,但他很快就提出了一个该杂志社历史上从来没有尝试过的新的策划:走进中国,出一本关于中国的专刊,为读者奉献全方位深入了解中国的详实报道,以此来纪念该杂志发行40周年。

  在156页的中国专刊中,《商业周刊》从多个方面向瑞典读者展示了今天的中国。 “中国在世界的角色”专题介绍了今天的中国经济实力,列举了众多中国的知名商标,如海尔、联想、TCL、华为、李宁等。这些品牌目前在瑞典还鲜为人知,但是它们在世界上的影响却令许多瑞典企业家受到震动:中国的挑战已经近在家门口了。

  在“瑞典在中国”专题下,《商业周刊》的记者走访了在中国闯荡的瑞典企业家。除了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进驻中国市场的老牌瑞典大企业外,今天在中国市场上跃跃欲试的更多的是生产消费品的瑞典中小企业,《商业周刊》称之为“第二次高潮”的投资,如陈列在上海豪华商厦中的瑞典造的豪华床,瑞典投资内蒙古的生产淀粉的工厂等等。今天,有400多家瑞典企业在中国从事业务,2000多名瑞典人长期生活和工作在中国。这些人在中国创业的经历、承担的风险、走过的路和今日的收获,为瑞典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的真实、独特渠道。

  《商业周刊》中国专刊着力报道的一个专题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大批瑞典企业涌入中国的时候,这些在本国经营中遵循法规、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能否在中国坚持公司企业对环境和劳工的责任呢?这是在中国从事外包业务的瑞典著名的亨内斯—毛里茨服装公司(H&M)和宜家家居等企业面临的问题。《商业周刊》在报道中向瑞典企业提出承担社会责任应该遵循的指导性意见:减少外包中的中间环节,同承包企业制订承担社会责任的合同,向承包企业进行有关工人权益、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的教育,随机灵活地对承包商进行抽查等。

  企业将生产迁移到中国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但是当赢利和社会责任发生冲突的时候,这些企业又能作出多大的让步?桑登主编在谈到企业社会责任这个问题时语重心长地指出,企业的品牌不仅和利润联系在一起,一个担负起社会责任的企业也要为中国的环境改善和中国劳工生活条件的提高作出努力。

  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

  《商业周刊》中国专刊第一次向瑞典公众全方位地报道腾飞中的中国。桑登主编说,在整个采访中,他感受到中国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许多被采访的中国企业家公开地和瑞典记者谈论今天中国面临的问题,如贫富差距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以及商务运营中存在的腐败问题等。让瑞典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大多数被采访人在谈及这些问题时坦然公开的态度。

  40年前,瑞典著名左派记者米达尔在中国农村进行过实地采访,写出了《来自中国农村的报告》,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农村状况进行了深入报道,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今天的《商业周刊》开篇文章又以同样的题目,对曾经因为环境受到污染、村民进行抗议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实地采访。中国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中国需要面对和解决诸如环境污染问题、能源紧缺问题、外国投资商能否持续下去的问题,以及腐败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大批下岗工人再就业的问题等。

  世人对中国的发展有悲观派和乐观派的区别,《商业周刊》在列举了中国面临的挑战和中国对世界构成的挑战后,选择站在中国发展乐观派的行列。

  “不是说中国人是想得到、做得到的民族吗?我相信这就是将中国带向更光明的前途的中国力量的所在。”桑登主编坚定地对记者说。 (完)(来源:参考消息特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