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有感于李源潮呼吁“新闻媒体要为教育正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21:33 人民网

  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江苏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令教育工作者百感交集的是两句话:“新闻媒体要为教育正名,为教育改革和发展鼓劲。”

  为什么要为教育正名,我以为除了要求全社会全面的领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外还有一层意思,教育的名声已经受到了一定的损害,社会已经或多或少的在误解和曲解中用孔见和偏见给教育蒙上了灰尘,教育承受了任何时候都未曾有过的抱怨和责难。

  一方面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尊师重教被列为基本国策;另一方面是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经费短缺,拿教育收费开刀,三令五申查处;拿教育形象开涮,隔三差五曝光。政策和舆论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使一些老百姓产生了一种习惯思维和行为:误解多于理解,指责多于称赞,反对多于配合。于是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也随之而来:对于收费,一些家长一边交纳,一边投诉;对于教师,一些家长一面满腔热情的请客送礼,一面牢骚满腹的说长道短。正常的教育收费,正当的捐资助学往往会受到误解,遭遇阻力,面对压力。

  用爱怨交加来形容当前群众与教育的关系不一定十分恰当,用左右为难来形容当前教育所处的境地也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不调整这种关系,不建立起群众与教育的信任与理解的关系,所伤害的决不仅仅是教育的发展,受伤害的最终是一个地方的子孙后代。

  风调雨顺的外部环境是教育发展的佳境,风起云涌的外部环境是教育发展的逆境。教育发展重要的因素就拥有的良好的环境氛围,尤其是教育面对七嘴八舌的评说,说三道四的非议之时,教育最需要的是理性评判,理解支持,理论交流。

  理性。对待教育要有平常心。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人所共知。但是教育的难处,教师的压力并不是不言而喻,人所共知。目前的现实情况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过高,责难过多,因此教育、学校、教师在社会上有比较多的负面的印象。教育投入不足很少有人追究,教育收费很多眼睛紧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家长很少喝彩,中考、高考的应试教育很多家长推波助澜。家长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有多少,举办一所学校最起码的运行费用是多少,学校是富得冒油还是捉襟见肘;社会上很多人可能以为教师待遇高,收入多,果真如此吗?教师尤其是初高中毕业班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社会上有多少人了解呢?当我们在评价一个行业的时候,应该是建立在比较广泛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切不可想当然的下结论,切不可以偏概全的作判断。在教育或多或少地陷入社会舆论的责难之中受到伤害时,人们应该有一颗平常心对待教育。教育也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教师职业也是作为职业的一种,他们也是社会之人,人们不应该在赋予他们职责的同时又给他们过多的责难。人们应该用一种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场来看待教育的行为,看待教师的作为,既不求全责备,也不偏袒扶短,既不夸大其词,也不讳莫如深。

  理解,对待学校要有关爱心。理解是对学校最大的支持。对于学校的要求和做法,要多从善意的积极的方面去理解,去配合。要建立这样的共识,投资教育是最有价值的投入,优质的教育需要优厚的投入。在国家对教育投入不足的阶段,谁受益优质教育,谁承担相应投入。普九期间正值经济比较困难的时期,但是勒紧裤腰兴办教育,教育有了发展。如果在经济发展之后反而勒紧教育的脖子办教育,不敢相信教育会办成啥模样。支持学校,发展教育在任何时代都是善事,是好事,为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利国利民,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善待教育就是善待未来,文明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理应要有爱教之心,重教之情,助教之行。有孩子接受教育的每一户家长都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多走动,多联系,增强感情,建立互信,形成合力,强化教育,有益孩子。

  理论,对待问题要有公正心。理论就是讲道理,提意见,为学校的发展献智献策。理论的含义有两层,作为社会成员要不断的提升教育理念,增加与教育的共同语言,增进共识。理论的另一层含义是遇到事情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处理。学校不是真空,教师不是圣人,因此学校和教师在办学过程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社会成员应该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向教师和学校反映,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教育问题要在道义和道理的范围内见之说之,有一说一,不要人云亦云,添油加醋,更不要道听途说,捕风捉影。设想如果谁都来随随便便对教育指手画脚,慷慨激昂,妄加评说,此风一开,渐成气候,教育如何形成气候,形成风尚,产生尊荣,产生影响。

  当今之时,当今之地,教育期待社会少一点偏激,多一点理智;少一点误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一点理论。如斯则教育将趋同于李源潮书记期望的名正言顺。如斯教育名正则教育兴盛,教育兴旺则百姓有幸。

  作者:网友:周竹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