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成渝又要抱成团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9日06:34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十六届五中全会于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双重环境之中,“十一五”规划科学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命运,所以“十一五”规划的具体内容备受公众瞩目。

  9月中旬,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透露说,在即将出台的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长

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将成为区域规划的重点关照对象。按马凯的表述,国家重点关照的四大经济区中,多了成渝,少了珠三角。

  “这没有什么意外的,国家今后考虑的区域规划重点是跨省之间的经济合作,”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向记者解释了珠三角“意外”出局的原因,“珠三角的规划应该由广东省来做。”

  成渝带动西部

  “将成渝地区列入‘十一五’规划,是加快西部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步。历史上成渝地区本就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产业联系比较紧密”,肖金成感慨,“可重庆被列为直辖市后,行政壁垒反而阻碍了成渝之间的经济合作。”

  正如肖金成所说,重庆直辖八年,成渝这对“冤家”的明争暗斗就从来没有停止过。1997年之前,重庆是四川省最大的纳税城市,而成都却借省会之便,将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纷纷向自己集中,整个四川省的金融机构几乎全都集中在了成都。 一时间坊间流传着“重庆挣钱,成都花钱”和“重庆为四川打工43年”的怨言。

  这就不难理解,重庆被列为直辖市后,千方百计的想要挣脱四川的樊篱自立门户。事实是,不到两年的时间,重庆GDP总量就超过了成都。从成渝民间不断升级的口水战到两地政府的资源抢夺,这对巴山蜀水的双子城之间的对峙也愈演愈烈。

  2003年,专家学者首次提出了“西三角”(重庆、成都和宜昌及三市的腹地)经济区的概念,并预言,它将是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后,中国又一个经济增长极。 此概念一经提出,成渝便都盯上了“西三角”的龙头交椅。同年9月,重庆市计委便出台了“西三角”规划,“先以重庆为中心,培育重庆主城区、成都、宜昌3个增长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重庆市计委的官员毫不掩饰地宣称,重庆将成为“西三角”的中心。

  而2004年1月7日,成都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布的《上海与成都经济发展战略比较》中,不仅将成都与上海相提并论,更出现了这样的字眼:“成都要当仁不让地建设成西部金融中心……”而泛珠联合也将重庆排除在外。

  长期的行政割裂让成渝这两个无论是在地理位置还是文化上都很接近的城市越走越远。 而这正是“十一五”规划要改变的局面。

  珠三角淡出

  而一直被视为中国经济区“极点”之一的珠三角渐次淡出,看似意料之外,又实在情理之中。

  此次提出的长三角、京津冀、成渝以及东北,都跨越了两个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区域经济与行政区划的矛盾在过去一直相对突出。 跨省的合作,就需要超越省级的指导和调控。在长三角、京津冀过去普遍采用的“市长联席会议”制度,早在两年前就开始受到质疑。 珠三角则不同,它可以看做广东的“省内矛盾”。

  另外一方面,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珠三角其产业布局已经形成,区内资源、空间也已经难以提供“再布局”的可能。

  实际上,中央放手珠三角,也有“放权”之意,而珠三角,为配合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的行政区划改革,也已经进一步展开。

  重点突出区域平衡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杨伟民在谈及区域发展规划问题时说,“十一五”总体规划应该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因地制宜地指明不同区域发展的方向和调控原则。

  具体的原则是,对发展条件较好的重点开发区域,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发展环境,引导经济和人口向这些区域转移。对开发密度较高、应该进行优化整合的区域,要加强对其空间开发的指导与协调,限制盲目开发;对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比较脆弱的区域,要对开发建设活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控。

  这一原则被人比喻成切“蛋糕”,以前的“蛋糕”是切得快,现在要向切优、切深转变。在这种新的切“蛋糕”手法下,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被先行切出。而一向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的珠三角地区则在这次规划中受到“冷落”。虽有人透露出“泛珠三角”规划将被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之中,但没有被提到中央级层面上。

  综合财经时报、中国经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