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克隆“中部温州” 湖北:酣战在民生最前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9日08:38 新华网

  编者按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一直处于安民、富民的第一线。曾几何时,由于县域经济薄弱,“九省通衢”的湖北被兄弟省市悄然超越。如今,当一个个“农业大县”蝶化为“工业强市”时,这个中部大省的民生最前线正成为中部崛起的主战场,并由此进入了一个浓墨重彩的发展新时期。

  克隆“中部温州”

  湖北,拥有“天下足”的富饶,拥有“汉阳造”的荣耀,但在新型工业化的时代变奏中却没能先声夺人。县域经济活力不足、实力不强、财政困难,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基本矛盾突出,“三农”问题积重难返,这是中部的实际,也是湖北的省情。经济专家为湖北发展把脉,认为湖北与江浙粤的最大差距在于县域经济,全省县市GDP占全省总量的47%,浙江省则达到80%,湖北县市财政总收入不足全省总量的1/5,财政供养人口却占全省七成以上,一些县市连“吃饭”都难以为继。

  2002年初,湖北省委响亮地提出,走“一主三化”之路,壮大县域经济。即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加快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随后,所有的县市一把手轮番派往浙江挂职学习,亲身体会“民有、民营、民享、民治”为特色的发展机制。

  “一主三化”的提出让时任仙桃市市长的马清明欣喜不已。早在1998年,他在大冶市委书记任上,就为湖北劲牌酒厂主持过一次特殊“公决”:89.5%的职工投票同意将工厂卖给原厂长吴少勋。此后,争论一直相伴着新“劲牌”的成长:有人给上级领导写信,说大冶市政府卖厂是卖国;还有人把文章印发到了省一级的会议上,对劲牌产权转让提出种种质疑。幸亏劲酒厂以骄人的业绩对争论和非议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去年上缴税收过亿元,是改制前的18倍,成为大冶市财政的重要支柱。1999年调任仙桃市市长后,马清明提出了“1+X”的国退民进改革方案,全市除一家大型企业国有控股外,其余国有企业一律民营化。他们采取“靓女先嫁”的办法,先出售优良资产,积聚改革成本后再逐一克难攻坚,短短两年内,民营经济成为投资主体、税收主体和就业主体。仙桃继续在湖北保持领头雁的地位。

  民营经济的活跃让仙桃拥有了“中部温州”的美誉,马清明和他的同事紧接着导演招商引资的连台好戏。他们对投资者作出了最简单的六字承诺:“安全、赚钱、开心”,对内的招商理念也只有简单四句话:“外商无小事”,“人人是环境”,“诚信打动人”,“变通是个宝”。结果,仙桃每年引资20多亿元,已有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落户。

  凭风借力,千帆竞发,克隆“中部温州”的发展热潮在荆楚大地蓬勃兴起。一年一届的“县域经济现场会”从仙桃到宜都,再到汉川、京山,像火炬接力一样,使县域经济发展理念不断升华。

  现任仙桃市委书记的马清明对“一主三化”有了新的理解:民营经济可激起创造财富的活力,工业化可减少农民,产业化可升级农业,城镇化可繁荣农村。他说,县域经济有很多种叫法,如“草根经济”、“民生经济”、“群狼经济”等,不管叫什么,县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最终实现工农共同富裕。

  清剿体制障碍

  “皇权止于县”。千百年来,县一级一直是政权的基层和终端。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权治理结构逐步演化为中央、省、地区、县市、乡镇等五级。县以上增加了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行署演变过来的地区或地级市,县以下的乡镇成了最基层的政府。

  臃肿的机构、繁多的层次不仅影响行政效率,滋生官僚作风,还让财政供养不堪重负。2003年“强县扩权”改革全面启动,省里对20个试点县市下放239项审批权限,实施“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实行信息直达、项目直达、资金直达、财政直管,在项目审批、办事程序等经济和社会发展管理等方面,赋予其与省直管市相同的权限,2004年“强县扩权”扩大到32个县市。

  省直管县市和“强县扩权”改革初步缓解了县以上的体制制约问题。大冶市委书记肖家祥告诉记者,“强县扩权”极大地解放了县级市所受的体制束缚,比如增值税返还和奖励政策就很有效。原先,地方留成25%,其中省里8%,地级市5%,本地12%,征税超基数部分奖励税务部门15%,这样本级财政实际上要倒贴3%。现在省级和地级所占比例全额返还,还要按增幅奖励地方,这样大冶2003年以来就受益6800多万元。县以下的体制制约问题正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及乡镇机构配套改革加以解决。

  目前,湖北省六成以上乡镇实行了党政一肩挑,领导干部职数由10543人减到6204人,机关干部由41150人减到27058人。全省乡镇七站八所原先至少有23万人,目前大部分走向市场。今年年初,湖北省宣布免除农业税,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与政法机关经费保障体制,在让农民告别“皇粮国税”的同时,确保乡村教师和公检法司人员“吃皇粮不吃杂粮”。

  对接城市经济圈

  近三年来,湖北省核心经济战略是,一手抓武汉城市经济圈,一手抓县域经济。前者是“顶天立地”,是谋“国计”,后者是“铺天盖地”,是求“民生”,二者密不可分,相得益彰。

  谋求与城市经济圈的对接,是县域经济向区域经济嬗变的最佳选择。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市为核心,与周边的黄石、孝感、黄冈等八个城市通过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形成了区域经济新格局,又称“1+8”城市圈。如果考虑到地级市下辖的与武汉接壤的县市,包括麻城、红安、大冶、赤壁、嘉鱼、汉川、洪湖等县市,实际上是“1+19”城市圈。

  2004年7月,湖北正式启动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进程,以武汉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目前已现雏形。武汉市投资90多亿元正建设7条快速出口路,分别通往孝感、红安、仙桃等周边城市,快速通道建成后,均可一小时通达,仙桃、汉川、赤壁、麻城等周边县市正在成为大武汉的“加工厂”、“菜园子”、“后花园”。

  当武钢和东风汽车挺起武汉经济的脊梁时,机械加工和汽车配件同时成了众多县域经济的支柱。经济学博士李春明认为,县域经济对接城市经济圈,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能缓解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人才、市场等多种资源不足的矛盾,有利于县市产业升级延伸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半月谈/记者张先国袁志国)

  时政评论:

  如果高楼大厦与众多贫民窟毗邻,一个城市就难求稳定,更别奢谈发展。作为中部最大的城市,武汉市三年集中9亿元资金进行社区建设,解决普通群众身边的困难,此举对眼前的GDP的增长贡献甚微,但赢得了民心,更赢得了宝贵的发展基础。

  延伸阅读:

  在一面“光谷”的旗帜下,武汉正在由一个激光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突变为我国最重要的产业基地,激光产业年销售收入已达12亿元,年销售额占国内同行业四成以上。6月20日,总投资4.8亿元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竣工,为武汉中国光谷激光产业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进行持续创新加快了步伐。

  湖北省麻城市宋埠镇的干部们最近正面临“乔迁之苦”:5月1日,他们要搬到一幢闲置多年的旧厂房里办公。但更多的人将迎来“乔迁之喜”:成人学校入驻原镇机关所在地,一家福建企业在学校旧址投资4亿元建工厂。“只要留住项目,改善办学条件,我们到大街上办公都甘心!”

  以“中部崛起,创业共赢”为主题的“2005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洽谈会”8日在武汉开幕。

  本次“华创会”为期两天,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湖北省人民政府暨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与会代表共2000余人,其中来自海外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华侨华人专业社团负责人、工商企业界人士、世界各地湖北同乡会代表、跨国公司驻华高层人士等共500多人。

  仿佛突然间,武汉失去了“中部重镇”的优越感。先是经济总量被青岛、大连、宁波和苏州等以前的中等城市相继超过。

  现在,在房价四面高歌的环境下,武汉甚至在这一指标上再一次“语塞”。2005年4月27日,一位网名“高歌”的网友在武汉某房产论坛上留言:武汉的房价已被严重低估!武汉的地位和武汉的房价会被重新确认!(来源:半月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