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治“医托”功夫犹在“严打”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00:15 红网

  近期,在医院门前活动猖獗的“号贩子”“医托”行为引起媒体的关注,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卫生部等单位8日下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严厉打击“号贩子”、“医托”专项执法行动。(10月9日《中国青年报》)

  “医托”的存在,严重破坏了医疗服务秩序,不仅使病人蒙受经济损失,还延误了疾病的诊治。这次多部委联合执法严惩“医托”,可以说是深得民心。然而,仅仅严打能够

根治“医托”吗?有关部门每年都在打击“医托”,但总是打不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医托”成为一种社会毒瘤和痼疾?

  当前一种普遍的看法是,治理“医托”要标本兼治:对活跃在“一线”的医托和医托背后的黑医院、黑诊所都要进行治理。但我认为,更深层的原因不能被忽视:在职能部门严打医托的同时,医疗机构应如何改进服务和收费,让患者放弃医托而信任医院?

  “医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从深层次看来,“医托”泛滥预示着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市场供求失衡,监管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一些不良医院为了争夺市场便与“医托”勾结,进行非正当的竞争。因此,打击“医托”的重要一环是加大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力度,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让全科医生成为群众可信赖的“家庭医生”,并指导患者科学选择医院。

  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状况,导致医疗水平发展的地域性失衡。一些地区的民众得病后不能就近就医,而是要到医疗资源的集中地去治疗,这给“医托”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同时,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导致患者产生“大医院依赖症”,大医院依赖反过来又造成“医疗资源紧缺”的假象,继而加剧大医院与患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给了“医托”表演的空间。

  因此,治理“医托”功夫还在“严打”之外。我认为,除了对“医托”和不法医疗机构加大整理力度外,还应当积极寻求如何有效地推进公共医疗体制改革,只有从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问题中找到改革的着力点,构建起符合市场经济的卫生体制,使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才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医托”也就会不攻自灭。

  (稿源:红网)

  (作者:张瑞东)

  (编辑:潇湘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